臨汾新聞網訊 何謂醫者?是急救中每一個匆匆的腳步,是無影燈下每一個堅毅的身影,是病房中每一個溫暖笑容、每一聲親切問候……更是不忘初心,不懼危難,為了老百姓的健康幸福執著一生的堅守!
在臨汾市第三人民醫院,有這樣一位醫生,在抗擊肝臟病魔的道路上,矢志不渝三十七載,以精湛的醫術為無數肝病患者解除了病痛。在1988年甲型肝炎、2003年“非典”、2009年“甲型流感”、2020年“新冠肺炎”等重大傳染病救治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貢獻。她就是市第三人民醫院肝病一科主任、主任醫師張桂枝。
2020年7月28日,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第10個世界肝炎日,記者走近肝病專家張桂枝,探尋她的醫路旅程,感受她的醫者仁心。
膽大心細 敢為人先
面帶微笑、和藹可親是張桂枝給人的第一印象。談起肝病,她侃侃而談,肝臟是人體內最大的消化腺,是體內物質能量代謝的中心站,是人體最大的解毒器官。肝炎、肝硬化、肝膿腫、肝癌……不幸罹患哪一種疾病,都會令患者異常痛苦。
1983年,張桂枝畢業后進入臨汾地區人民醫院傳染病科(現市第三人民醫院)工作,當時,該科室只有肝病和結核病兩個病區,她負責肝病病區。第一次接診,看到病人痛苦的樣子,她就下定決心,盡己所能為患者減輕痛苦。自此后,她虛心學習,不斷提升業務能力,把領導的信任和患者的認可作為前進的動力,對每一位病患,她都認真對待,熱情服務,對每個治療方案,她反復推敲,鉆研思索,她抓住一切機會去外地進修學習,幾十年來把當初名不見經傳的小科室發展成全市知名科室。
工作中,張桂枝不但謙虛好學,而且膽大心細、敢為人先。 20多年前,一位懷雙胞胎的孕婦由于患有傳染性急性黃疸型乙型肝炎,其他醫院不能接收。無奈之下,患者到市第三人民醫院求助。張桂枝了解情況后,立刻收治了這位患者,并克服困難,順利地幫其產下了雙胞胎,且母子平安。“在當時醫療防護措施不健全的情況下,極有可能造成嬰兒以及醫護人員的感染……”張桂枝說,當時也是冒著很大的風險,但她骨子里天生就有不怕難、不服輸的勁兒,越是難啃的“骨頭”,她越是要“啃”。
醫術精湛 視患如親
張桂枝視患者如親人,真心付出,不僅贏得了許多患者的信任,甚至還和一些患者處成了“親戚”。十幾年前,家住襄汾縣的信某,自從在張桂枝這里看好了病后,不管大病小病都找她,還介紹許多親朋好友來看病。“這個病人,是由于慢性肝炎導致肝硬化,最后做了肝移植,如今他已經定居珠海,但是每年都定期回來在我們醫院復查,我們都處成了‘親戚’……”張桂枝笑著說。
因精湛的醫術、良好的醫德,她使許多患者擺脫肝病困擾。“重型肝炎及肝衰竭,是肝臟疾病中最兇險的病癥,既往病死率高達60%-80%。人工肝技術是重型肝病和肝衰竭治療的有效方法,我們在人工肝技術的基礎上,加入中醫特色療法,把許多患者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張桂枝說。
今年前半年,50歲的隰縣肝癌患者張某,先前做過兩次微創射頻消融介入手術,后來又到北京、太原等地四處求醫,均得到回家保守治療的答復。“像張某這種情況,只有進行肝移植,可是他又無力支付高昂的費用,回家保守治療無疑是給患者判了‘死刑’。”張桂枝說,經過多方打聽,患者來到市第三人民醫院,張桂枝和她的團隊采取了人工肝+中醫特色療法,患者逐漸好轉,出院后他還在自家的梨園里干起了農活。
言傳身教 潤物無聲
為醫,救死扶傷真心付出;為師,以身作則傳承醫德。“張主任是我的老師,我們一直都很尊重她……她敬業、嚴謹、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都深深地影響著我,她就是我們醫院一張靚麗的名片。”市第三人民醫院感染性疾病一科主任杜秀芳說,有一次,張主任意外骨折,可是她在家沒休息幾天就回到了崗位上,因為是尾骨骨折,不能坐,她就站著給患者看病,實在累了就在桌子上趴一會兒,她的敬業和對患者的真心付出,值得每一個人學習。
“德不近佛、術不近仙者不可行醫。”作為一名醫者,除了要有高超的技術,更要有崇高的醫德。所以,張桂枝在傳幫帶的過程中,要求一切為患者著想,有了良好的醫德醫風,才能努力成為一名好醫生,在治病救人中實現人生價值。從醫30多年來,張桂枝帶出來的人,都成了各科室的業務骨干,有的還成了學科帶頭人。不僅如此,在她的影響下,她的兒子、兒媳、侄女、侄子、外甥等7人都在醫療行業工作。
如今,已近花甲之年的張桂枝,依然孜孜不倦地堅持在杏林耕耘,為患者解除痛苦。她說,醫者之行,路且遙,山亦遠,一直在路上。
記者 郝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