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所希望小學被媒體關注后引起了爭議,原因在于投資高達350萬元,很多人一算,這350萬元完全可以建設17座普通的希望小學。在搜狐網同步進行的網絡調查中,近60%的被調查者認為這所希望小學有些“浪費”。
按理說,窮人的孩子未必就只能享用接近“底線標準”的東西,只要出資人自愿捐獻并指定建設,就不該受到任何指責。但很多旁觀者仍然認為,讓窮人的孩子享用這別墅式的希望小學就是一種浪費。他們不能理解的是,目前“希望小學”還屬稀缺資源,投資人為何不多做“普及性”工作而是樹立了一個高不可攀的“標桿工程”呢?出錢的“中國海外集團”當然有權指定用途,但也不該把希望小學搞成奢侈品。
順著這個邏輯思考,就多少有些類似于低保戶能否養寵物的爭論了。不可否認,大多數國人習慣于“二元思維論”,是窮人就應該有窮人的樣子,是窮人就不該脫離于大多數人思維里的窮人形象。既然是為貧困地區捐助的希望小學,那么它就必須是簡樸的。但我們必須明了,低保戶養寵物也是一種權利,貧苦地區的孩子為何不能有在最美希望小學里求學的權利呢?正是因為有那么多簡陋的小學,才反襯出這所最美希望小學的“刺眼”。我們沒有條件把所有的希望小學都搞得這么豪華,但至少,這所最美希望小學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窮人也有享受好東西的權利,很多人的固執,在于他們把“窮人標準”看得太絕對化了。(現代快報 陳方)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被誤讀的40小時網癮標準
下一篇: 強化對通脹預期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