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個網名叫“醫學小子”的畢業生反映,河南中醫學院等一些高校畢業生,因為上學期間使用了國家助學貸款,被學校暫扣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連復印件也拿不到。(7月8日《中國青年報》)
在助學貸款爭議中,學校、銀行對欠貸學生的主要譴責理由是個人信用不夠。正如《“河南模式”扭轉助學貸款困局》報道中指出,盡管目前所有國家助學貸款的學生均被納入全國征信系統建設,但違約問題也不會得到根本解決。河南省某高校一負責人說,他們學校許多學生畢業后,工作都不好找,找到工作的待遇也很低,到時按時還貸還會出現問題。(7月8日《中國青年報》)
這或許才是助學貸款的死結所在——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日漸突出,金融危機下更凸顯前所未有的供求倒掛。于大學生擴招的時代背景中,是就業市場競爭態勢的白熱化加劇、就業崗位一定程度的萎縮,進一步拉大了原本就兩極分化的勞資博奕失衡。
知識收益廉價化已成擺放在所有大學生面前的嚴峻考驗。以“三來一補”產業為主導的珠三角,是全國大學生求職高地,卻因為產業結構無法容納那么多對口需求。值得注意的是,“三來一補”處于制造業末端,與國外先進制造業需要大量專業技術人才有明顯區別,呈現高強度勞動、低附加值收入特征,價格成本更低廉的農民工自然搶走了大學生飯碗。即使在號稱產業轉型較快的長三角,不少“高科技”產業也不過是承接國際技術產業鏈的加工制造環節,缺乏研發后臺的真正落地,技術崗位需求必然杯水車薪。
當產業走向命脈掌握在他人之手,定價權也就全然喪失,獲得的回報不過是層層盤剝后的殘渣剩羹。產業大勢如此,身為產業一分子的大學生就職者自然好不到哪里去。一兩千甚至更低的薪水,在近年來物價波動、生活成本加大的壓力下更顯捉襟見肘。而由于“拖欠”助學貸款的黑名單被公布,個人信用抹上灰色一筆,必將給其事業發展帶來重重阻礙,形成沒錢還——信用評價降低——株連就業——更還不起錢的惡性循環。
從“上不起大學”到“上大學不劃算”的喟嘆,及近年來陸續有高中畢業生主動放棄高考的趨勢加劇,都透視出“知識收益廉價化”這一沉重憂慮。粗放式的助學貸款模式也越來越不適應動蕩軌道上的大學生求職生存現實。政府、學校與銀行還需從長計議,盡可能為背負換貸債務而喘不過氣來的大學生們尋找幫扶出路,而不是采取扣押畢業證、動輒黑名單威嚇等短視舉措。(畢舸)
來源:長江商報
【責任編輯: 付基恒】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暑期補課 怎一個禁字了得
下一篇: 欠貸不還,除了“扣證”之外有無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