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收集輿情反饋、了解公眾利益訴求,切實解決實際問題,為民謀利——比起出事后手忙腳亂地“危機公關”,這大概才是建設政府形象、提高公信力的正道
同一件事,三天里讀到兩條截然相反的消息,像一則故事的開篇和續集,帶著點兒峰回路轉、一波三折的戲劇性。
網絡時代的媒體反應速度實在令人嘆服。有關“上海鼓勵生二胎”的消息由本地媒體見報,很快就有其他媒體以更突出的標題和位置轉載,更有網站第一時間做成專題,分析上海的老齡化狀況多么嚴重、回溯中國人口生育政策的歷史。上海市計生委官員緊急澄清發言,才避免了誤解進一步“發酵”。
這并不是上海第一次遭遇有關公共政策變化傳聞的困擾。今年4月,該市就曾傳出要放開生二胎政策的消息,其源頭,原是一位有公職背景的專家在研討會上的發言,由媒體和網絡一放大,便成了公共政策重大變化的爆炸性新聞。上海“居轉戶”新政策發布前后所經歷的媒體炒作和信息變形,也與此相近。
不止上海一地。事實上,這也是新的媒體時代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正在經歷的困擾和考驗。
也是在上周,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出爐的一份有關各地政府應對輿情能力的分析報告顯示,在成都“6·5”公交車燃燒案、杭州“5·7”交通肇事案、湖北石首“6·17”事件等近期焦點事件的應對方面,不少地方政府都在經歷著從惶然躲閃、被動應付,到積極處理、主動應對的艱難轉變。有些突發公共事件,如“6·5”公交車燃燒案,就因為政府迅速公布權威信息,直面公眾疑惑,而保持了社會穩定,也維護了政府的公信力。另一些,卻因為相關部門甚至個別人的輕率、武斷言行,引發了更大范圍的公眾質疑和聲討。
經歷了非典以及近年的眾多突發事件,改變以往遇事一律對外“捂蓋子”、假裝什么也沒發生的習慣,盡量做到坦誠、得體地應對媒體和公眾質問,是各地方、各部門已在努力學習和實踐的一種態度。有了這樣的立場,“危機公關”的技巧和能力,并不難獲得。
容易忽略的,也許反而是在突發事件之外,政府對于社會公眾日常情緒的把握和反應。如上海的所謂“鼓勵生二胎”新聞,事實上不過是政府部門的一段尋常答問和好意提醒,不料經過媒體有意無意間“攻其一點不及其余”的片面夸張,加上網絡平臺上五花八門的放大傳播,瞬間“壯大”成吸引眼球的大新聞。如果依照既往的規矩、程式行事,懶于公開回應,很可能會被社會理解為“冷漠”、“遲鈍”而招致不滿,釀成無端煩惱。
遇上頒行新政策、發布新信息,知民所想,應民所呼,主動提前釋民所惑,而不是簡單刊登一則文書了事,才能及時收集輿情反饋、了解公眾利益訴求,切實解決實際問題,為民謀利——比起出事后手忙腳亂地“危機公關”,這大概才是建設政府形象、提高公信力的正道,更日常,卻更關鍵。(姜泓冰)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邱睿】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上下班途中受傷算工傷凸現三重矛盾
下一篇: “開胸驗肺”暴露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