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端午”三天小長假適逢“六一”兒童節,讓傳統的小長假短途游、周邊游之外,又添加以親子游為主題的生態游和休閑美食游。
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的熱播,帶火了一批地方美食,吃貨們在大呼過癮的同時紛紛身臨其境,大快朵頤,旅行社也不失時機地推出相關主題游產品,舌尖旅行團”、舌尖之旅”成為熱門時尚。
其實,仔細考究人類社會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吃貨”的奮斗史,人類為了生存的需要和健康的體魄,從茹毛飲血到烹炸蒸煮,從大塊吃肉到食不厭細,吃食的發展,就伴隨在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進步之中。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耕社會,也是一個對“吃”特別講究的民族,忙完一年春播夏種秋收冬藏,先人們便在休閑時借春節前后的一個月,大開吃喝,補充能量,以利來年的發展。后來人們因為等待一年的春節太久了,便先后設立了“清明”端午”八月十五”等傳統的小節,再加上各地不同的大小節日,國人便時不時都能借各種節日,享受一餐美食。
在食物不豐富的時代,人們總是把好吃的東西放在過年過節享用,這也是孩子們心底渴盼節日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今,隨著物質的極大豐富,南北東西交通運輸的快捷方便,正月里才能吃的麻花、端午的粽子、八月十五的月餅、糕點,正月十五的元宵等過節美食,現在幾乎一年四季都隨時可以吃到,因為科技的進步,南方的水果,大棚的青菜,一年四季里也幾乎從不斷檔。
沒有美食的誘惑,過節,對于如今的孩子們便失去了極大的吸引力,在每年照例千篇一律的過節傳統故事里,許多孩子對于傳統的佳節甚至已經麻木和不以為然,而大人們則大多利用過節的大小假期,或外出散心旅游,或在家好好享受睡眠的樂趣。
把旅游與美食融為一體,本來就是旅游的重要內容之一,到北京、西安等大中城市旅游,當地的名吃成為旅行者必去之地。做為古老文化源頭的我們臨汾當地,傳統名吃更是星羅棋布。浮山的燒麥、鄉寧的油糕、侯馬的泡泡糕、翼城的生炒面、襄汾的臊子面,……數不勝數。多年前,臨汾當地也借傳統的鑼鼓文化節,讓當地小吃一條街成為一景,讓市民和外地游客大飽口福,可如今,這些傳統的地方名吃,許多都只聞其聲,不見其影,別說外地游客難覓其蹤,就是當地人想吃,也找不到地方。
筆者認為,在如今我們由傳統產業進行轉型換代的進程中,臨汾大力發展旅游產業正逢其時,而在旅游的發展中,把我們當地的傳統美食發揚光大,讓游客在盡興消費我們豐富人文旅游的同時,也讓吃貨們的舌尖得到美味的享受,這不僅是游客和吃貨們的盼想,也是新興旅游的必備元素。(來祥生)
責任編輯:王偉
上一篇: 說“次道德”
下一篇: 董壽平與韓左軍行書之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