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淮安柴米河為區域主要排澇河道,河道兩邊居住著大量居民。據村民反映,柴米河最近幾年河水越來越臟,發綠的河水常年散發著陣陣怪味。4月25日,省市政風熱線聯動直播走進淮安。住在河面的陳女士帶著一瓶河水走進了直播現場,并當場向環保局局長下跪,請求盡快治理柴米河污染問題。(4月27日《南京日報》)下跪維權,在我們的傳統里,從來就不是什么新鮮事。古代人還可以攔轎喊冤或擊鼓鳴冤,但如今官員們的鋼鐵座駕根本攔不住,衙門”門口也沒了鼓,人們要想當面向官員反映問題,最可模仿的也就只有下跪了。跪求治污,已經不是第一次、不止在一地上演。去年8月20日,湖南省雙峰縣縣委書記一行人到杏子鋪鎮溪口村進行扶貧工作調研,途中被溪口村幾位村民攔住,其中有人下跪反映化工企業的污染問題。
再向前追溯,在2007年7月份左右,國家環保總局檢查組到安徽蚌埠鮑家溝進行環保檢查時,當地一群百姓跪在檢查組成員面前,請求治污。
在現代文明社會,人人平等的觀念理應深入人心,使用這種“屈膝”的方式表達訴求,無疑不值得提倡。但稍加思考,在這膝蓋一骨碌打彎的過程中,感到臉紅心跳的似乎不應該是下跪者,而應是環保部門和排污企業。所以這一跪,看似屈辱,實為給對方的一種鞭笞和警策。換言之,它是一種摻雜了肢體語言的另類建言,含有抗議的成分。作為一方環保局長,治理污染本就是你分內之事,百姓在忍無可忍之下,下跪向你表達訴求,這一跪,和在你臉上搧一把掌有什么區別?環保局長不治污,和“占著茅坑不拉屎”又有什么區別?一條多年來黑水橫流、臭氣熏天的“墨水河”,居然要等到市民以“跪求”的方式反映,官員才會知情并“感到震撼”,實在令人啞然。市民的下跪陳請,既透露出民眾苦于污染侵害卻投訴無門的百般焦灼,也襯托出一些政府部門以及部分官員令人難以置信的麻木和遲鈍。一個地方,如果總是民眾只能被迫依靠給官員下跪這樣的悲情劇來引起重視,說明官員不稱職,對此難道不該啟動調查問責嗎?至少“不作為”這一條罪名是跑不了吧?
文/鄭軻
責任編輯:秦芳媛
上一篇: 富人回報社會應成為一種常態
下一篇: “閱讀缺失”背后的“文化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