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都市報》(10月25日)刊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四川邛崍太和鄉吳家,從1953年到今天,家中三代共7人連續63年擔任本地鄉村教師,默默堅守著大山。學生就是我們的眼睛,走出大山替我們看世界”是三代人最大的滿足。
讀罷這則新聞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一個人才遠比栽種一棵樹要難得多。吳家三代人心懷大愛,奉獻山區,這種精神魅力就叫“堅守”。筆者認為,堅守”應有兩層含義,一是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二是要守住良心,有所為有所不為。只“堅”不“守”,就有可能迷失方向;只“守”不“堅”亦不會太大成就。太和鄉吳家三代人不僅做到了堅持,還守住了自己的良心——全力成就自己的學生。
反觀當下的社會,有的人面對自己的職業時,心浮氣躁,三心二意,做事“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缺乏恒久之心,以致喪失了很多機遇而碌碌一生;有的人面對金錢、美色、權利的誘惑,沉不住氣了,心里不平衡了,拍桌子、摔板凳,以致丟掉了底線與良心而一步步滑入深淵。這些都是“三觀”不正、精神“缺鈣”的表現,不利于個人的成長,更談不上對社會有什么貢獻。
不論從事什么職業,不論身處哪個領域,太和鄉吳家三代人63年的“堅守”精神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學習他們做事有一顆恒久之心,學習他們甘于清貧寂寞、樂于奉獻自己、成就別人的崇高境界。這樣的“堅守”才會散發出一種由內而外的魅力。(陳華)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