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花養草乃至養昆蟲小寵物,如今成為不少人的選擇。由此,電商平臺上也出現不少出售鮮花及昆蟲小寵物的專門網店。不過,最近兩天曝出的電商收回“毒鮮花”事件讓大家驚出一身冷汗,我們身邊還有多少危險在潛伏?
據了解,此次“毒鮮花”事件是因為混合花束中含有瑪麗筋這款花材,鮮花電商平臺發短信提醒用戶在處理時防止接觸到花枝流出的白色汁液,并通知用戶會安排快遞召回,并且對未送達訂單進行攔截。鮮花電商“花加”的產品頁面介紹,涉及用戶或超過兩萬人。
馬利筋這個鮮花品種一直存在于花加的鮮花品種中,經過專業的預處理,仍可作為觀賞性植物。關于出現“毒鮮花”的原因,花加方面在聲明中表示,8月5日凌晨,質檢團隊核實鮮花處理工序確認單時發現一支生產小組,因原料問題未按規定對他們負責的200束含馬利筋的花束進行完整的預處理。在8月5日的訂單中,4000名用戶選擇的混合花配方中含有馬利筋,由于無法立刻追溯其中未完整處理的200枝馬利筋,決定召回所有含馬利筋的訂單。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日益追求高品質的精神生活和閑情雅致,加之電商平臺的迅猛發展,小寵物、植物成為不少人的網購對象。然而,若消費者以及經銷商都對植物、花束的特性不了解,鮮花電商平臺也沒有在交易前詳細告知消費者,有毒花束就可能通過網購渠道暢通無阻地進入尋常百姓家。
此次鮮花電商平臺發現問題后,主動召回商品,但消費者的損害業已發生,有消費者出現過敏中毒現象。那么,網售“毒鮮花”由誰來監管,又有多少危險潛伏于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
筆者認為,網售“毒鮮花”不能處于監管盲區。鮮花或將成為一種普遍的大眾消費產品,鮮花電商的快速發展也獲得了大批資本青睞,鮮花市場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應強制要求電商平臺盡到告知消費者的義務,確保消費者能夠了解購買到的鮮花的安全信息。消費者也要提高防范風險的意識,如充分了解所購買鮮花的特性,從而采取有針對性的處理措施。網購鮮花是“互聯網+”的生動實踐,理應被鼓勵,但前提是消費者的安全能得到保障。(李媛)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