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網友爆料,今年6月,山東濱州經濟開發區第一中學下發的獎狀背面竟帶有廣告,引發眾多學生、家長不滿。多張網傳圖片顯示,在該校頒發獎狀的背后,整面都是某電子產品商家的廣告,有門店地址、電話、產品推介等廣告內容,并稱學生憑此獎狀可領一份精美禮品。針對此事,濱州市教育局日前通報稱,涉事學校考慮到大部分獎狀都貼在墻上,只有正面展示于人,遂答應與商家合作。目前,該局已責令涉事學校進行整改。
市場經濟時代,商業廣告無孔不入,公交車上、地鐵里、電視上、網絡中,隨處可見各式各樣的營銷廣告。涉事商家之所以選擇“廣告獎狀”作為宣傳媒介,說到底無非是看重了獎狀本身明顯的宣傳優勢。對商家而言,這種“全新”的廣告模式既提高了廣告造勢的效率,也節省了二次營銷的成本與資源,可謂是“一石二鳥”。而站在校方的立場,商家免費設計印刷獎狀,一來節省了教育經費,二來背面印刷的公益助學活動也與教育的本質一脈相承,表面上看并不存在多大的問題。
然而,商家依托廣告搶占先機、贏得市場,本無可厚非,但不該過度侵占教育資源,不該喧賓奪主搭獎狀之“便車”。校商合作”之間,究竟有無利益抽成,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廣告獎狀”這種夾帶“私貨”的做法,不僅有違社會公序良俗,還在極大程度上挑戰著公眾的心理承受底線。教育是崇高的,獎狀也是神圣的,容不得絲毫的利欲熏心與利益侵染。現在小廣告泛濫、牛皮癬滋生,不僅直接損害著教育部門的形象與聲譽,更傷害了社會公眾的利益與感情,傷了教育,更傷了民心。
因此,有關部門要盡快彌補監管的空白,強審核、強監管,以行政之手鐵腕整治教育領域過度插播廣告的行業陋習,規范廣告市場的環境與秩序。作為商家,也應有所收斂,切忌“廣告圍城”。而對學校等教育主體來說,也該嚴格自律堅守底線,切勿無節操、無底線、無原則地幫著商家站臺、吆喝,如此才能贏得社會尊重,還孩子一片純凈的藍天。(李媛)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