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高考成績揭曉,那些為學費犯愁的貧困家庭大學新生,又一次牽動了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心。記者7月24日從省希望工程辦公室獲悉,山西希望工程“圓夢行動”再度啟動,符合條件的二本B類以上貧困大學新生可申請每人5000元的資助。(27日《山西日報》)這是一條暖心窩的新聞,無疑將會幫助到很多的貧困考生。據悉,我省每年有數萬名家庭經濟困難的高考新生面臨入學難的困擾,其中絕大部分來自農村。希望工程“圓夢行動”旨在幫助貧困家庭的大學新生解決第一筆學費。自2004年項目推出以來,已累計籌資5200多萬元,資助1.3萬名貧困大學新生。目前,2015山西希望工程圓夢行動已收到計劃捐款累計400多萬元。
申請資助和接受救助看似相同的行為,但本質卻大有區別。曾記得,每到高考結束,新生報到之際,便會出現很多救助貧困大學生的活動,這些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幫助貧困生實現大學夢。
但是,近年來,在救助活動中也出現了另外一種聲音,引發網民熱議。那就是過度炒作貧困考生,引發社會各界關注,在四方募捐救助的同時,不時引入一些商業元素,使得整個捐助活動變了味兒。
當然,筆者不是反對社會各界關注貧困考生。但我更關注的是,那些貧困考生的尊嚴。毫無疑問,他們當前最缺的就是錢,但從其一生而言,他們也需要一定的責任擔當。筆者始終堅信,每一名優秀的大學生理應客觀看待眼前的困難。也正是因為這些困難,更能激發起他們拼搏向上的激情與志氣。
苦難也是人生的一筆財富,能夠經歷苦難并最終成就理想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而時下一些商業味較濃的捐助卻不是這樣,他們只限于一次次去述說孩子的困境,更有甚者將孩子的照片隨意刊發,毫不避諱孩子內心的感受。這樣的捐助,即使解決了眼前的上學難的問題,也容易給孩子內心埋下自卑的種子。
況且,為了讓更多這樣的孩子們實現大學夢,國家有助學貸款,相關部門有助學金,都是正常的救助機制。作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生,應該更多通過這些途徑去解決難題,實現夢想。這不僅僅是一種自強、自信的表現,更是一種有擔當、有夢想的理性抉擇。(梁新紅)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