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黃金周”臨近,不少人都開始打包行囊準備出行,但卻面臨多地旅游景區門票陸續提價的尷尬。據國家旅游局網站顯示,目前全國5A級景區共有171個。根據統計,票價過百的景區數量已經達到101個,占到了總數的六成。換句話說,幾十元暢游名勝的時代已經翻篇兒,全國5A級景區已經逐步跨入“百元票價”時代。(據《法制晚報》)
2007年,國家發改委曾下發通知規定“旅游景區門票價格調整頻次不低于3年”,但景區門票似乎落入了“3年必漲”的怪圈,往往3年時間一到,景區調價的消息就不絕于耳。
一邊是民眾高漲的旅游需求,一邊是景區忙不迭的漲價,后者“趁火 打劫”的意味難免會招來罵聲一片。
且不說自然文化遺產本應歸全體人民所有,景區“圈地賺錢”已值得商榷,過分依靠漲價的“門票經濟”往往會因小失大。
一般來講,門票花銷約占消費者旅游消費的10%左右,因此“門票經濟”被專家視為低級發展階段。既然如此,為什么一些地方總是打門票漲價的主意呢?大概因為它簡單易行。
相比于動用人力、物力設計旅游業整體發展規劃,一張票漲個十元二十元,便比漲價前每人多收一二十元,以此做數學上的乘法運算,就能夠得出簡單而直觀的數字,這即為漲價之所得。殊不知隨著票價的上漲,一些景區景點服務卻跟不上、硬件設施也不過硬,極其容易招致游客不滿,再者較之前增加了游玩成本,勢必會因此失去一部分客流,既而影響到景區餐飲、住宿、交通等相關方面的收入, 這筆賬算下來常常會得不償失。
眾所周知,旅游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行業,圍繞它形成的是一個日漸完整的產業鏈。作為地方政府需要學會算這筆經濟賬。有關景區漲價與否,最具現實說服力的莫過于西湖景區。西湖自2003年開始實行免費,數據顯示,景區每年因此直接減少門票收入2530萬元,但公園免費帶動了景區商業網點經營價值的提升。通過拍賣、出租或承包景區商業網點經營權等市場化手段,不僅抵補了損失的門票收入,而且使景區管理部門增收逾億元,帶動了杭州旅游產業新增經濟效益上百億元。固然各個景區的特點不同,免門票對于大多數景區來說不見得立刻適用,但西湖景區的案例無疑告訴我們需要具有“舍小得大”的意識來看待旅游業發展問題,必須做長整個產業鏈,唯此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孫宗林)
責任編輯:秦芳媛
上一篇: 搖號發獎學金荒誕背后真問題
下一篇: 學生安全豈能當兒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