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師范大學看望一線教師時說道: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國際在線》11日報道,在前往塔吉克斯坦的專機上,習近平很有感觸地說:古詩文經典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了我們的基因。我們現在一說話就蹦出來的那些東西,都是小時候記下的。語文課應該學古詩文經典,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傳承下去?!绷暯娇倳浾f的語文不能“去中國化”,立即在全社會引起強烈的反響。長久以來,關于在教育領域傳統文化缺失或者流失的議論一直很激烈,如何讓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經久不息,代代傳承,一直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
古詩文經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一個民族發展壯大的文化符號和精神食糧。習總書記的一番講話,勢必掀起一股古詩文經典的熱潮,負責主編北京市義務教育語文教材的北師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任翔曾公開表示,明年9月起,北京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中的古典詩詞將由現在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
重視古詩文經典無疑將對傳統文化的回歸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但筆者認為,這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更不能單單從增加語文課相關篇目去解決。
學習古詩文、理解古詩文、運用古詩文重在領會源自漢字文化背后的傳統精髓及精神實質。
尤其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古詩文、文言文畢竟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再加上很多網絡語言的沖擊,這都會對古詩文的推廣應用形成影響。
筆者認為,各級教育部門應該抓住這股古詩文熱的契機,制定一套科學有效的辦法,開展一些有益的探索,充分根據古詩文的特點,根據各年齡階段孩子的接受程度,重在“嵌在學生腦子里”,記在孩子們的心里。
同時,學校應相應開展一系列的實踐教育,多舉辦一些與古詩文經典有關的朗誦、書法、繪畫等比賽;全社會也應該積極營造熱愛古詩文的良好氛圍,家長多給孩子們講傳統文化的故事,社會上多宣傳傳統文化知識。這樣,孩子們書本上的古詩文才會真正走進心里,成為促進心靈成長的文化之源,國學經典。(梁新紅)
責任編輯:劉靜
上一篇: 雨天行車更應守一份公德
下一篇: “公章瘦身”改革刻下歷史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