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記者在崇文門的肯德基、真功夫和麥當勞3家大型快餐店中,取回可食用冰塊進行抽樣檢測。檢測結果發現,肯德基崇文門店、真功夫崇文門店的冰塊菌落數量高于國家標準,且高于馬桶水數倍;麥當勞崇文門店冰塊菌落總數為120個每毫升,高于國家標準,但低于馬桶水。(7月21日《京華時報》)用馬桶水做比較,雖然記者有吸引眼球之嫌,但食用冰塊的菌落數量超標是不爭的事實。當然,這樣的事實肯定存在了很久,為什么又是記者?監管部門去哪了?關于食品安全,關于防范之疏,近些年來公眾已經聽多了“媒體走在監管之前”的故事。搜索網絡、瀏覽新聞,諸如蘇丹紅、石蠟米、地溝油、瘦肉精、毒奶粉等等,事前監督嚴重缺位,或者是“九龍治水”實效寥寥,而在記者及媒體撕開“黑幕”之后,又突擊拉網、匆匆處置一批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現象,可謂幾成習慣性的常景。
按常理,發現肯德基“問題冰塊”的,本應是當地政府對食品衛生負有監督職責的食品衛生監督部門,但令人不解的是,曝光肯德基“問題冰塊”的恰恰不是政府主管部門,而是央視這樣的新聞媒體。也就是說,如果央視記者不去肯德基取樣,不找檢驗部門檢測,不揭示“問題冰塊”對人身體的傷害,肯德基至今還會照樣使用著它的菌落數量嚴重超標的食用冰塊,顧客還會照樣饒有興趣地飲用著加了這種冰塊的飲料。
食用冰菌落數超越馬桶水,毫無疑問是企業的錯,可是企業的錯又是誰造就的呢?一個問題食品的曝光靠記者,而不是那些有關部門,是不是有關部門的失職?這樣的問題不算是多么的隱蔽,只要去化驗一下,對照標準一檢查就出來了。一個超越了規定標準8倍的可食用冰,昂首闊步的背后是有關部門的充耳不聞。記者一天咋就這么多事兒呢?不會學學人家監管部門嗎?每天坐在辦公室里喝杯茶,上會兒網,看看報,聊聊天,該管的人家都不管,你們整天瞎操哪門子閑心??!馬桶水的意外“長臉”,終究只是一種意外。然而,亡羊補牢也好,見賢思齊也罷,身負食品安全監管職責的有關部門,是不是可以有所反思,有所醒悟?不妨向人家新聞單位學習學習,多下去轉轉接接地氣,有點職業敏感和職業責任感,做點份內該做的事,也許會使“監管滯后”的尷尬日漸減少。但愿這一“冰”能激起千層浪,讓監管部門站出來做點實事,記者的辛苦也就沒有白費了。文/鄭軻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