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11月21日《新京報》報道:中國發展基金會的“2011兒童早期發展國際研討會”日前結束,全國婦聯兒童工作部部長鄧麗透露說,在農村5周歲以下雙親外出留守兒童占留守兒童總數的40.19%,為2300萬人,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貴州、廣東等7省0——5周歲留守兒童均過百萬。
鄧麗分析,5歲以下的兒童留守在農村,可能會產生安全問題、監護不力的問題、營養問題,但最典型的還是親情缺失的問題,親情缺失所產生的心理問題會對孩子的一生造成傷害。
鄧麗說,5歲以下留守兒童的父母通常都是新生代農民工,這些農民工將孩子撇給父母后會多年不回家。她認為,除了城市生活成本高等因素外,形成留守兒童也跟父母對孩子早期教育意識薄弱有關。全國婦聯將全力進行親情彌補的工作,呼吁父母將子女帶在身邊。
筆者的老家,就是一個純農業的鄉村,近些年來,村民靠種地,遠遠不能滿足日常的生活需要,一大批超過十五六歲的男孩、女孩跟隨父輩到外鄉打工掙錢,他們所從事的職業就是鄉村的傳統職業——打餅子,據鄉民們說,外出打餅子的人群如今已遍布北京、天津、太原、陽泉,南下到了深圳、廣州,這些打餅子的鄉民每逢臘月才回家團圓,過罷正月初五,便踏上異鄉的土地,因為城市孩子費用太高,這些外出的鄉民便把孩子留在鄉村上學,從此孩子一年與父母團聚一次,而在鄉村照顧孩子學習成長的便是孩子的爺爺奶奶。
爺爺奶奶在村中照顧孫子孫女,除了讓孩子吃飽穿暖外,父親母親給予孩子的關愛,根本無法替代,兒童被留守對孩子早期的成長是一個很大的損失。
在筆者老家的許多村莊,因為父母外出,孩子的愛心教育幾乎成為空殼,長此以往,孩子便養成孤僻、自私、敏感的性格,他們一是人格發展不夠全面,道德缺失,表現為沒有禮貌,缺乏教養,在行為上過分以自我為中心,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害怕被人欺負,尋求保護或自我保護的意識特強,而且在自我保護上出現過激行為。二是行為習慣較差,存在安全隱患,留守兒童幾乎生活在放任自由的狀態下,一些孩子任性、刁蠻、霸道、逆反心理較重,有些孩子甚至迷戀網吧,上網成癮。三是留守兒童學習普遍較差,大多數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監管,學習上缺乏主動性,遲到、早退、逃學等等不良問題習以為常。
筆者認為,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群體,解決好這一問題,不僅關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更關系到外出打工人員的家庭和諧。因此,外出打工人員要妥善安排子女,肩負起管理教育子女的責任,有條件的父母盡量把孩子留在身邊,把孩子留在家中的父母,亦要經常探視孩子,多與孩子聯系、溝通,隨時解決他們的思想和情感問題,加以鼓勵、賞識,讓孩子心中舒暢,快樂地成長。家長要多與老師溝通,了解他們的情緒和學習情況,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更好地促進留守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有條件的地區,應該大力發展二、三產業,鼓勵返鄉農民就地創業,從根本上減少留守兒童。有條件的地方亦應大力發展寄宿制學校,讓留守兒童生活在老師和同學的關愛之中,在溫暖的集體中健康成長。文/來祥生
【責任編輯: 張君宇】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換屆選拔“村官”要“以德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