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云:人可一生不仕,不可一日無德。”無論是做人還是做官,沒有一個好的品行,一切都無從談起。一個干部出問題,一般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選人用人,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既是根本標準,又是根本導向。作為公務員,特別是領導干部,必須有良好的“德”。在公務員招考中,加強對考生“德”的考察,確實很有必要,這可以讓公務員一開始就具備良好的“德”。
不少網友對這一規定拍手叫好。國考重“德”,考察考生是否達到公務員基本素質標準,是否有違法違紀違規行為及影響公務員形象的行為,特別是以考生政治品德不良,社會責任感和為人民服務意識作為“一票否決”,從而將品德優秀者吸納到公務員隊伍中來,理所當然能夠對整個公務員隊伍的思想品德進行改良,才能為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提供幫助。這也是對社會道德滑坡的一次“托舉”。
然而,也有不少人為此擔憂。我們該用怎樣的標準衡量“政治品德不良”?有的人認為,這可能造成“走后門”現象的發生,主考部門可以隨便以一個“為人民服務意識較差”將一些優秀考生給打發了,以“政治品德優良”將一些“走后門”的考生堂而皇之地錄用……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地方不時曝出“蘿卜招聘”的現實語境下,如何防止“德”的考察成為一些特權者隨意拿捏的橡皮泥,需要政策的系統防范。如果沒有統一的標準、沒有規范的裁量,如何相信“德”的考察能秉持公務員考試一貫追求的公平和公正?
當然,公眾的擔憂并不是說不贊成考“德”,而是擔心“德”的標準難確定、德”的考核難做實。否則,這一規定不僅不能將考生的“德”真實反映出來,反而會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為一些“挖好的蘿卜坑”找下了隨意填充的借口。如果,能拿出硬指標來,并采取多種方式,全方位地將考生的“德”考實,這樣才能真正把考生考服、讓公眾信服。也才能使整個考試更顯公平、公正。
景文婷
【責任編輯: 劉靜】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公路變身曬糧場 過往行人很揪心
下一篇: 百年辛亥之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