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去醫院探望病中的親戚時,筆者卻隨處可見這樣的場景:不輸液燒能退下去嗎?”求求您了大夫,給我們孩子打點滴吧!”原來,在抗生素濫用的嚴峻形勢下,仍有不少家長固執地將其信奉為靈丹妙藥。輸液大廳一個個頭頂吊瓶的小患兒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在家長的強烈要求下“被輸液”的。此情此景,醫院的醫生也無可奈何,有些感冒根本不用輸液,但部分家長不給輸液就堅決不走,有的甚至還為此和醫生爭吵。
由此筆者想到這樣一個詞:過度醫療。這是指醫療機構或醫務人員違背臨床醫學規范和倫理準則,不能為患者真正提高診治價值,徒增醫療資源耗費的診治行為。或者說,在治療過程中,不恰當、不規范甚至不道德,脫離病人病情實際而進行的檢查、治療等醫療行為。過度醫療成為當前困擾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一個重要原因。
通常情況下,過度醫療多被理解為醫療機構為了經濟效益,人為地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導致患者看病支出加大。然而殊不知,許多市民本身就在過度醫療,也無形中助長了醫院的過度醫療行為。就拿乙肝來說,據有關部門的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用于治療乙肝的費用超過500億元人民幣。一名乙肝患者住進三級甲等醫院,平均使用藥物7種,最多的聯合用藥種類達到32種,患者日均需花費500元至700元,一次住院人均支出1.3萬元至1.5萬元,而一次完整的抗病毒聯合治療需要6萬元。乙肝久治不愈,長此以往,費用驚人。而真正的事實是,想清除乙肝病毒,這是目前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奢望”,因迄今為止人類尚未找到根治乙肝的特效藥,部分患者不得不將按照“乙肝——肝硬化——肝癌”這三步曲,走完人生之旅。然而,即便如此,許多人仍然是不惜血本,有病亂投醫,不自覺地進行著過度醫療。
這說明,我們也應該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有些病用不著吃抗生素、用不著打點滴、用不著做CT,改變一下我們不良的生活習慣、改變一下我們顛倒的生物鐘、改變一下我們不良的心態,試著問問周圍的親人朋友,用一個偏方就能治好一些常見病。只要不是器質性的疾病,許多病吃藥就能解決問題,不需要自己把自己送到醫院花錢受折磨。
這個世界上,最了解身體狀態的是自己,多作保健養生吧,讓疾病止于自我預防。得了病也不要著急,恰當而適度地用藥,讓過度醫療止于自己。
郭璞
【責任編輯: 劉靜】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圖書館是個天堂
下一篇: 校園學雷鋒要有實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