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新春佳節對于國人,像國外的“狂歡節”一樣。直到正月二十后,盛宴逐漸落幕,從狂歡中逐漸回過神來的人們,才開始盤點過節的成本。
然而除了能算得清的經濟費用,體力成本、精神成本無法計算,特別是那些昨日輝煌過的彩車花燈、迎新消晦中聲聲鳴響后粉身碎骨的滿地“紅地毯”、完美上桌卻未遇知音而香消的美味佳肴、走親訪友大車小輛的尾氣排放……這些“生態成本”,怎算得清?
來自市環境監測站的監測數據顯示,臘月廿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五和元宵節,我市空氣質量明顯降低,主要原因是燃放煙花爆竹,特別是除夕夜到正月初一凌晨燃放煙花爆竹密集的幾個小時,空氣質量低于日三級標準。該所工作人員閆永杰表示,燃放煙花爆竹將產生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有害氣體,當可吸入顆粒物濃度超過允許值時,將刺激呼吸道黏膜,進入肺部,直接傷害肺組織,引起或誘發支氣管炎、氣管炎、肺炎、肺氣腫等疾病。
過年期間,走親訪友增多、聚會游玩增多,車輛使用增多、大餐小宴增多,汽車尾氣、生活垃圾“齊上陣”。年夜飯天價、吃不了也不愿兜著走,浪費現象突出。鞭渣更是道路口、小區內處處可見,給環衛工人也增加了清運量。
因此,有識之士倡議:保護環境,低碳過節、減少浪費、節約資源。政府和民眾應以實際行動“移風易俗”,政府限定地點、時間燃放煙花爆竹,加強安保和環保。居民自己可以不花錢、不放炮,免費”欣賞花炮焰火。共同為降低“生態成本”,低碳環保生活,歡天喜地過大年!(衛博)
【責任編輯: 賈亮】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節后花燈遭“強拆”
下一篇: 粗心又大意財產險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