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經濟與傳統產業經濟的區別在于:傳統產業經濟是以破壞生態平衡、大量消耗能源與資源、損害人體健康為特征的經濟,是一種損耗式經濟;綠色經濟則是以維護人類生存環境、合理保護資源與能源、有益于人體健康為特征的經濟,是一種平衡式經濟。綠色是新世紀的主題色,發展綠色經濟是各級政府和企業的共同責任和希望所在。
綠色經濟要發展,政府的推動作用至關重要。應加快新能源開發利用,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扶持作用,完善市場運作機制,破除技術、資金、人才等方面的瓶頸,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從粗放型經濟增長變為集約型經濟增長,從外延式經濟增長變成內涵式經濟增長。近年來,我市扎實推進“藍天碧水”工程,加快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步伐,著力解決工業污染、城鄉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突出問題,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節能減排、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生態建設與保護,從產業政策、財力扶持、組織保障等方面全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煤礦企業兼并重組整合,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和旅游業等第三產業,正在加快產業結構向綠色轉型。一些精明的臨汾人也變“挖煤”為“挖文化”。侯馬市今年還榮獲了“中國綠色名市”稱號。
發展綠色經濟是個挑戰,因為生態文明建設是全方位的,要去改變現狀非常困難;另外,人們的傳統和文化也需改變。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我們的各級領導和黨員干部通過帶頭學習,教育單位企業和廣大群眾遵循開發需求、降低成本、加大動力、協調一致、宏觀調控等準則,不斷優化提升單位GDP能耗、飲用水水源、空氣優良天數、噪聲達標區覆蓋率、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森林覆蓋率、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共面積、生態公益林面積、重點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率、工業固體廢物無害化處置率、環境教育普及率等項指標,推動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更趨健康合理。
“綠色經濟、持續增長”是百姓渴盼。我們的先祖千百年來一直提倡“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強調人與自然不是主宰與被主宰的關系,它的精神完全符合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我們應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消費方式漸成共識,努力走出一條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子,給子孫后代留下藍天白云、青山綠水。(錫剛)
來源:臨汾日報
【責任編輯: 邱睿】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