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不但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交流、認知的基本工具,而且是進行一切學術研究——無論是社會科學研究還是自然科學研究的基礎。對此,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和蘇步青的觀點頗有說服力。華羅庚認為,“要打好基礎,不管學文學理,都要學好語文。因為語文天生重要。不會說話,不會寫文章,行之不遠,存之不久。”蘇步青曾說,“如果允許復旦大學單獨招生,我的意見是第一堂先考語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課就不要考了。語文你都不行,別的是學不通的。”類似觀點,古今中外的許多大家、名家都有過深刻闡述。
為什么語文如此重要,能成為一切學術研究的基礎?其一,語文是學習知識的基本手段。人非生而知之。一個人要想獲得知識,就必須通過后天的學習來認識世界、積累知識,學術研究更是如此。語言文字正是認知的基礎,是學習知識的基本手段。沒有很好的語文功底,就無法從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汲取精華,從不斷爆炸的信息資源中獲得新知,學術研究就會成為無源之水。其二,語文是培養人的邏輯思維的基本手段。邏輯思維是人類認知的一種高級形式,也是進行學術研究的基礎。一個人沒有邏輯思維,學習而來的知識就無法激活、發展直至創新,學術研究中的提出問題、收集整理、分析歸納、論證闡述等工作就無法開展。一些人認為邏輯思維的培養與語文的關系不大,其實不然。語文中詞的構成及變化規律、短語和句子的組織規律等,都是對邏輯思維的訓練。葉圣陶說過,“語言說得好,在于思維的正確,因此,鍛煉思維至關重要。”可見,語文與邏輯思維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緊密聯系。其三,語文還是提高人的表達能力的基本手段。學術研究的成果最終要表達出來,為大眾所了解,才能發揮效用。要表達,就需要借助語言文字,需要講究修辭,畢竟世界上沒有赤裸裸的不需要載體的思想觀點。可以說,通過修辭來吸引人們,不僅是文學大師們需要關心的問題,而且是所有學術研究者在傳播研究成果時應該關注的問題。即使是自然科學家,也需要通過美文向人們進行準確嚴謹的科學說明、生動形象的描繪講述。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的《中國石拱橋》、氣象學家竺可楨的《向沙漠進軍》、數學家華羅庚的《統籌方法》等,既嚴謹又生動,堪稱說明文的典范,在這方面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當然,語文的重要性決不僅止于此。事實上,語文從來都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通過語文,我們可以接受審美、倫理、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熏陶和教育,其潛移默化作用對于學術研究無疑是大有裨益的。不妨打這樣一個比方:語文對于學術研究,就像賽跑對于整個體育運動一樣。表面上看,賽跑往往給人以含金量不高的印象,似乎并不需要多大技巧,不像其他體育運動如足球、籃球那樣精彩,也不如體操、跳水那樣專業。但實際上,賽跑對體能和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并且是其他體育運動得以進行和出色表現的關鍵,也是整個體育運動的基礎。(人民日報 張春泉)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從“中國式圣誕”看中華文化包容性
下一篇: 圣誕節在中國流行給我們何種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