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如長夜的專制社會中,周厲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之類的典型,可謂俯拾皆是,但是歷史能夠前進到今日,總有一些光明的事件與人物,雖然緩慢然而不斷地在推動著歷史。
偶翻史書,在《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有這樣一則故事:
鄭人游于鄉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產曰:“毀鄉校,何如?”子產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
子產這個人物,歷史上很有名,在《古文觀止》中,有關他的文章就有五篇。春秋人物中,我們往往推崇楚大夫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然而,從歷史作用看,屈原只是一個政治上郁郁不得志,行吟澤畔、投水汨羅的悲劇人物。倒是子產由于其歷史胸襟與政治眼界,以其實際的執政行為,鼓勵民眾議政,反對壓制言論,創造了一個更具典型性的政治形象。
鄭國民眾到鄉校聚會,議論執政者的施政措施。鄭國大夫然明顯然將此與“非法集會”或“不穩定因素”聯系在了一起,因此才建議主持國政的子產把鄉校毀掉。子產認為,人們聚在鄉校,只不過議論一下施政的好壞,沒有什么了不起。他們贊成的,我們就推行;他們反對的,我們就改正。為什么要毀掉它呢?他認為,只有盡力做好事才能減少民怨,從未聽說依仗權勢能夠防止民怨的。
子產所講 “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的這些話很經典,與黨的執政要看“群眾贊成不贊成,擁護不擁護”的要求,竟然毫無二致。人們一般認為,比子產稍晚一些的孔子,向來是傾向于維護統治秩序,主張等級森嚴的,但他聽說子產的舉措后,也不禁贊道:“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
所謂善政,首先應當暢達民議,體察民情,順應民心,遵從民意。這樣做,雖然還不是民主政治,倘非如此,如果無視民瘼,壓制民議,背離民心,一當民怨沸騰,民變蜂起,就極難收拾。然而,“善政”與否,并不取決于執政者自己的標榜與宣傳,只能取決于域內民眾親歷身受的體會與經驗。鄭國是春秋時的小國,正因為有子產這樣的國家領導人,才能在晉楚兩強的夾縫之中,在群雄逐鹿的動亂年代,保持了數十年穩定而無虞。
1300多年后,唐代思想家、文學家韓愈仍然對子產先生這份“政治遺產”予以高度重視,他還專門寫下《子產不毀鄉校頌》,其中有云:“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聾,邦其傾矣。”他認為,如同江河不可壅堵,言論也是不可禁止的。禁止言論,必然導致“下塞上聾”,最終危及的是國家政權。他以周王朝的興衰為鑒戒,惋惜子產的執政方式只施之于鄭之一國,贊賞他的執政理念與執政措施,“誠率是道,相天下君,交暢旁達,施及無垠。”
學習借鑒外國的先進文化值得提倡,從古老的中華文化中也不妨吸取精華,比如,子產的善政即具很強的現實意義。(人民網 安立志 原題:子產的善政)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三農”攻艱 新農業部長迎挑戰
下一篇: 解決氣候問題貴在將心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