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令人驚訝的是,不管是從學術研究角度還是“網絡營銷公司”所謂業內角度看,互聯網上的所謂熱點問題,竟然有半數甚至更多,是出于特定商業目的由這些“營銷公司”炮制。這些公司可以動用的網絡寫手,俗稱“水軍”,人數多時可達10萬之眾,對于特定事件,能夠在一夜之內形成“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輿論壓力。很多知名企業,因為對手的惡意攻擊遭到了重大的經濟損失。
這些網絡輿情里魚龍混雜,半假半真,實在難以甄別。而且,甄別出來也可能無濟于事,因為對個人或者實體的名譽傷害已經難以挽回。如果這種事情愈演愈烈,由少部分不法或者不良分子掌握了輿情,可以實現定點增益定點打擊,那么網絡監督平臺的可信度將大打折扣。網絡“水軍”不僅聲勢浩大,而且“水軍”的“將領們”手上掌握了關鍵論壇的若干版主職位。如此下去,結果不堪設想。
事實上,對網絡中訪問量不同的增長模式國內外早有研究。如惠普實驗室,對如何檢測可能的“群體欺騙行為”有較深研究。有學者也提到真實輿論和人造假輿論之間存在某種“傳播模式上”或“時間統計上”的差異。
但遺憾的是,從當前研究現狀來看,學術研究的結果似乎只是隔靴搔癢。兩年前我曾經和國外同行以波蘭幾個大型社交網站和論壇為藍本做網絡輿情傳播的研究,結果很不理想。因為事先的監測預警非常困難,檢測方法和惡意行為,似乎總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從學術上對此進行研究固然有望貢獻力量,但是學術研究對具體社會問題具有相當的滯后性,有時候甚至可以說是蒼白孱弱。
這就需要政府的相關部門從立法的高度,向“水軍”開戰。遺憾的是,我國對這一問題沒有明晰的法律和法規,也沒有明確的部門專門負責相關問題的處理。政府相關部門應當充分重視這個問題,開展有關政策法規制定的前期研究,以及如何利用當前法律法規對該問題進行干預的探索和嘗試。同時,政策法規的形成,既應當具備足夠的懲戒力度和易執行性,但又要避免可能干涉到公民自由發表言論的權利。(人民網 周濤)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貪官不廉政但很勤政,功夫都用在哪了?
下一篇: 百萬豪宅就是一包“九五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