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市通過建立長效機制、堅持領導帶頭、狠抓項目落實、創新幫扶方式,在全市深入扎實開展機關單位定點扶貧工作,在推動農村發展中實現了“三個轉變”:生產方式正在由一家一戶的小農耕作經濟向現代化、集約化大農業經濟進行轉變,勞動方式正在由分散單個勞動向集體有組織勞動進行轉變,生活方式正在由傳統方式向現代文明方式進行轉變,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截至目前,市直154支、縣直841支工作隊共幫扶904個貧困村,落實幫扶項目340個,幫助上項目477個,共投入1.78億元,惠及全市20余萬農戶、72萬余人。
領導重視,責任明確。我市認真貫徹落實省、市委農村工作會議和全市扶貧開發會議精神,把干部下鄉定點扶貧工作作為一項政治任務來抓,創新機制、夯實基礎,明確責任,建立和完善定點扶貧工作管理制度。召開全市扶貧工作會議,堅持把機關單位定點扶貧工作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民增收、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工作的一項主要措施。對我市干部下鄉領導組成員和部分工作隊進行調整,進一步明確了主管領導和具體負責部門,做到分工到位、責任到人。
措施有力,成效明顯。為切實做好定點扶貧工作,市級有關部門、單位領導堅持辦實事、求實效,不務虛名,虛心聽取幫扶地黨委、政府對幫扶工作的建議,不斷總結工作經驗,并結合本單位自身優勢,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和包村增收活動的實施,切實加強對貧困地區的幫扶。市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為古縣岳陽鎮張才村爭取資金10萬元,購買南蘭褐雞1萬只,利用林間、山坡進行養殖,促進農民增收。市交警隊包扶蒲縣薛關鎮刁坪村,投資35萬余元,完成圪蘆垣大橋二期工程、引水管道改造、廣場維修等建設,并對千畝核桃基地進行管護,改善了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培育壯大主導產業。市發改委包扶吉縣文城鄉房村,積極爭取上級部門資金10萬元,用于舊橋改造,改善交通條件;平整田地700余畝,對全村的山水田林路統一進行規劃,實現“糧食下川,林果上山”。
結合實際,各盡所能。定點扶貧工作中,各有關部門、單位不僅僅是只著眼于籌多少錢到貧困農戶手中,解決貧困農戶的一時困難,而是著眼于通過幫扶項目讓當地徹底改變貧窮落后的基礎設施,讓貧困農戶和受扶村今后能進行生產自救,促進當地經濟不斷發展,切實把定點扶貧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件大事來抓。
市民政局對幫扶點永和縣坡頭鄉坡頭村提供幫扶資金422萬元,幫助上項目3個,主要在人才、項目、教育等方面扶貧。市委黨校包扶大寧縣徐家垛鄉樂堂村,幫助該村購置種羊300只,大力發展圈養羊項目,荒山荒坡大規模的種植草地,新栽植300畝蘋果樹。市水利局充分發揮部門優勢,為隰縣午城鎮寺坡村投入資金20萬元,修建東川河護岸壩和人字閘工程,進一步美化村容村貌環境,改善當地農業生產條件。
縣級幫扶,項目帶動。各縣(市、區)圍繞改善基礎設施、調整產業結構、扶持壯大集體經濟實體、開展技能培訓、推動勞動輸出等方面,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包村增收計劃,在基礎設施改善、基礎產業發展、基層組織建設等方面均取得新的進展,確定幫扶計劃800余個,累計投入幫扶資金11954萬元。吉縣因地制宜抓產業,廣開致富門路。各工作組從興一項產業、活一方經濟、富一方百姓的高度來認識和加大產業扶貧力度,將產業扶貧作為村民增收的著力點。一年來,通過“以獎代投、以補代投”的方式,幫助貧困村民調整產業結構,新造和低產田改造670畝,栽植蘋果1200畝,擴種土豆、西瓜、蔬菜等1460畝,產業發展初具規模。古縣堅持從農民生產急需出發,大力開展幫扶服務,先后開展實用技術培訓120期,受訓6300余人次,推廣優種面積2.3萬畝;新建“生貴式”大棚50個,推廣露天蔬菜種植300畝,栽植核桃樹500余畝,高接換優10萬株;落實古縣“金米”、中早熟馬鈴薯、藥材種植面積各5000畝,小雜糧面積1萬畝,花卉基地200畝,其他經濟作物1萬畝,特種養殖3000只;為農戶尋找致富門路30余項,介紹輸送勞力600余人,大大推進了全縣農業產業化“265”工程的實施步伐。(記者 范韶華)
責任編輯: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