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記者 成華) “清倉大處理”降價大甩賣”庫存積壓清盤”……隨著春節腳步漸行漸遠,許多商家為了讓年前的存貨盡快出手,又開始忙碌起來。而相比節前價格開始“大跳水”的商品,消費者選擇時該注意些什么呢?2月22日,市工商局堯都分局12315申訴舉報中心發布節后消費警示,降價”商品雖誘人,看清“實質”再掏錢。
“春節、元宵佳節過后,我們就接到了部分市民在購買節后‘降價’、積壓’商品的過程中,所引發的一些消費投訴。比如,市民劉女士打來電話,反映自己前幾天在市區一家品牌運動鞋專賣店推出的‘節后降價’促銷活動中,購買了一雙原價為300元,促銷價為100元的品牌運動鞋。沒想到回家穿了不到兩天,這雙鞋就出現了鞋底斷裂、側面開線等情況。她隨即找到商家要求退貨時,卻得到‘處理商品,概不退換’的答復。”市工商局堯都分局12315申訴舉報中心主任秦民生表示,降價不等于“降質”,降價商品一般包括鮮活商品、即將到期商品、積壓商品、季節性降價商品。而通常情況下,我們所說的處理品,是指上述降價商品中的一些瑕疵產品,是經銷商向消費者說明并降價處理的商品。
秦民生說,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有關規定,對于特價商品,經營者應該按國家的相關規定承擔包修、包退、包換或其他責任,而不得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只有處理商品才能不退不換。
“針對降價商品,消費者在購買后依然享有售后服務,銷售有瑕疵但不存在危及人身、財產安全危險的商品,才是處理品。值得消費者注意的是,商家在銷售時應明確告知消費者商品存在哪些缺陷。如果銷售者未明示產品存在的‘瑕疵’,則應視為該產品沒有質量問題,一旦發生質量糾紛,銷售者有責任賠償消費者的損失。”秦民生表示。
責任編輯: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