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華燈初上,夜色漸濃。3月23日19時許,記者走進市區平水街便民市場,只見四條長龍式展開的美食攤位餐車旁,不斷涌動著前來品嘗美食的市民。熱情攬客的吆喝聲、叮當作響的鍋鏟聲、品嘗美食的歡笑聲交織在一起,共同勾勒出一幅濃濃的人間煙火圖。
位于平水街兩側的澗頭嘉苑、功臣御苑等小區住著數千戶居民,緊鄰的市人民醫院患者家屬也有餐飲、日用品購買等需求,市場消費潛力較大,漸漸匯聚了不少流動商販在此經營,在為周邊居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流動商販也給城市管理帶來了諸多挑戰。一些流動的小吃、餐飲商戶在道路兩側經營,衛生差、秩序亂,城管人員與攤販之間的“拉鋸”“游擊”“躲貓貓”等現象時有發生,已成為一道急需破解的難題。
如何讓城市的“煙火氣”與“文明風”同向而行?在市區河西片區交通秩序和環境衛生綜合整治行動中,市城市管理局按照有關工作要求,將群眾訴求、商販生計和城市管理融為一體,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本著“便民利民、合理布局、疏堵結合”的原則,挖掘有效資源,在市人民醫院西北角,規劃設置了可容納100余個攤位的便民市場,在方便周邊居民就近消費的同時有效解決了流動商戶的管理問題,在城市煙火氣與干凈整潔的市容環境中探索出了新的平衡點。
“以前擺攤提心吊膽,總怕被趕。”便民市場糖水鋪老板賈秀玲擺攤多年,過去因沒有固定攤位,經常“到處跑”。便民市場設置后,通過抽簽排號,她的攤位順利進駐。“市場內經營區域劃分明確,環境干凈整潔,咱們的城管工作人員也很熱心,幫了不少忙!”賈秀玲開心地說,流動攤安了“家”后,她可以安心做生意,客人吃得也舒心,“現在市場人氣越來越旺,每天的收入肉眼可見地增長。”
常來夜市的市民韋先生表示:“我家就在附近,走過來只需要5分鐘。我經常買這里的炒面和鮮肉餅,味道很好,吃完還能順便在市場里買點水果帶回家。”
便民市場的設置,在解決流動商販管理問題的同時,也為市民提供了便利的生活服務。“平水街便民市場占地2000余平方米,從攤位布局到經營行為規范,都有明確的標準和監督機制。”市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隊工作人員介紹,為了保障市場的正常運營,入駐的商戶須簽訂《便民市場經營承諾書》,明確垃圾自清、噪聲管控等責任。同時,還完善了場內照明、監控、電動車停放區和公共衛生間等相關基礎配套設施,后續將持續優化市場的管理和服務,并根據實際運營情況,不斷完善相關制度和設施,努力營造更加整潔舒適、文明有序的消費環境。
“家門口”的小市場,不僅是居民生活消費的重要場所,更可演變為群眾休閑的新熱點。隨著夜幕降臨,原本的閑置土地搖身一變,成為推動“夜經濟”的新動力,為城市生活增添了一抹獨特的溫馨與活力。
記者 任超杰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