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網上購物、食品消費、家用電器、老年“養生”……一年一度的“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之際,為避免及減少廣大消費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幾率,引導消費者事后被動維權向事前主動防范轉變,節約消費者的維權時間和維權成本,堯都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堯都區消費者協會發布消費警示,提醒大家消費需理性,謹防入陷阱。
網絡消費多留心
網購時須選擇正規的網上交易平臺以及店鋪。首先,消費者要選擇正規的購物平臺;其次要選擇信譽度高、交易量大、消費者好評度高的店鋪;再次要詳細了解商品的規格、性能、價格等,以及店內的促銷活動細則。
下單前須看清促銷規則。消費者要事先看清網站商家公示的銷售規則,特別是有贈品的促銷活動,更要詳細詢問關于贈品的使用、無理由退貨范圍、紅包、消費積分和優惠券使用規則、退貨退款方式及運費支付等規定,以免日后發生損失或糾紛。
選擇安全的支付方式。消費者付款時應優先選擇支付寶等有第三方平臺保障的渠道,以確保資金安全。一旦出現爭議時,消費者采取拒絕付款等措施,有利于糾紛得到及時有效解決。
“切記保留好證據。消費者網購時要養成留存證據意識,盡量保存好交易支付記錄、聊天記錄、廣告宣傳網頁、產品介紹截圖等,保留快遞公司的包裝,并索要銷售憑證,以免出現問題投訴時無證可舉。”堯都區消費者協會工作人員提醒大家,要注意所購商品的特殊性。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網購適用于“七天無理由退換貨”。但消費者定做的、鮮活易腐的、在線下載或者消費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計算機軟件等數字化商品、交付的報紙、期刊不在網購“七天無理由退換貨”范圍之內的,消費者購買時一定要謹慎。
“入口”安全把好關
食品安全直接關系群眾健康。消費者購買食品時,應注意查看外包裝標簽標識中的食品生產單位和產品相關信息,如生產日期、保質期、配料表、廠名、廠址、2018年1月以后食品標志改為“SC”的標志、生產許可證編號及產品執行標準、適用人群等是否一一注明。
朋友圈、微信群、QQ群里熱銷的“自制時令食品”,不少都是無生產日期、無質量合格證、無生產廠家的“三無產品”,一定要小心訂購。
無標簽進口食品謹慎購買。按規定,所有進口食品都必須有合格的中文標簽、中文說明書,上面應標注食品名稱、配料表、凈含量或固形物含量、原產國或地區、總代理或經銷商在我國依法登記注冊的名稱和地址、生產日期、保質期或保存期等相關內容。
“消費者要主動索取并妥善保管好購買食品的消費憑據,直到食品安全食用完畢,以此作為發生意外時的維權依據。如發現假冒偽劣食品,消費者要及時向市場監管部門舉報。”工作人員提醒大家,在網上購買食品時,不要貪圖便宜,盡量選擇信譽度高、實力雄厚、在食品銷售上有良好口碑的正規網站,最好賣家只賣某一類食品。
家電消費防忽悠
為確保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購買家電時消費者一定要到正規的大型商場、超市購買。正規商場、超市有嚴格的質量把關制度,而且手續齊全,售后服務到位,進貨渠道有保障。在面對商家的打折、返券、購物抽獎等促銷活動時,消費者要保持頭腦清醒,購物前須考慮清楚所購買的商品是不是目前所需的,以免買而不用造成浪費。
市面上的家用電器種類眾多,消費者選購產品時,不要一味追求品牌知名度、廠家宣傳、低價活動,要多了解產品工作原理、性能特點,并查看權威機構發布的檢測報告,選擇物美價優的產品。
“有些商家推出的號稱‘節能’產品,而在實際應用中并不節能,消費者一定要仔細查看產品說明書中,是否有相關承諾,不要輕信商家的廣告宣傳和銷售人員的口頭宣傳,避免落入消費陷阱。”工作人員提醒大家注意,收到商品后,最好不要自行拆封安裝,應先驗貨,認真核對品牌、型號是否與自己選擇的、發票標注的相一致,并查驗產品外觀是否完整,有無損壞,避免由于自行拆封安裝后發現商品有損壞,商家拒絕理賠的問題發生。
此外,消費者選購前要看好品牌、外觀、款式、訂單等要素,不要盲目交付定金,一旦發生屬于自身原因而導致退貨時,所交付的定金依照法律規定不能退回。同時注意索要和保留好發票、保修卡、商家寫在購物憑證上的書面承諾,以及日后維修記錄和收費項目的消費憑證,以免出現問題時無據可依。
老年“養生”莫輕信
有病切忌亂投醫,專家義診”不上當。工作人員提醒老年朋友,有病要去正規醫院就診,保健養生也應到正規醫院和機構去咨詢,切不可有病亂投醫,更不能輕信來路不明的“專家醫生”,要特別防范身邊一些所謂的“專家義診”。
通過網絡、電話等途徑購買商品時,消費者不要過分聽信廣告宣傳,不要貪圖便宜,免費承諾別輕信,無效退款難實現。一些不良商家為了讓老年人購買藥品、保健品和治療儀器,承諾先免費試吃、試用,并保證無效退款,但往往事與愿違。面對那些熟人推銷、商家贈送、免費體驗、半價促銷等活動宣傳,消費者一定不要相信,尤其老年人要經得住誘惑,不貪圖小便宜。
“保健品非藥品,選擇購買要理性。把保健食品當藥品高價買來服用,一直是老年人消費的‘重災區’。老年人通過報紙、雜志、廣播和電視等媒體收看到宣傳內容時,要提高辨別能力。
保健食品是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或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的食品,不能代替藥品,不能宣傳有治療疾病和預防作用。”工作人員表示,消費者在購買保健品時,要了解該產品的保健功能,針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選擇性購買,按說明書的要求正確食用,同時一定分清藥品和保健品的批準文號不同:藥品批準文號為國藥準字,必須經國家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批準;而保健食品則以“國食健字”、衛食健字”等文號出現,審批部門可能是國家的,也可能是地方的相關部門。
工作人員在此提醒,消費者不要輕易參加免費保健講座和免費體驗活動,有些不良商家,讓“托兒”現身說法,夸大宣傳,欺騙老年人。為此,老年人要多學習相關知識,提高防范意識,遇事多與身邊的親人、子女商量,不輕信、不盲從。在購買保健品時,老年人作為消費者要有維權意識,購買時一定要索取正式發票、收據等有效憑證,一旦權益受到侵害,可以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記者成華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