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8月23日下午5點半,市區蓮花池巷集華小區門房的李師傅一如往常地坐在小區門口乘涼,等待清運隊三輪電瓶收集車的到來。“小三輪車開始挨家挨戶收垃圾以后,對面鬧心的垃圾站被撤了,周圍環境變好了,乘涼聊天舒坦多了。”李師傅說,集華小區原先正對著垃圾站,一到夏天臭味熏天,經常是蚊蟲亂飛、貓狗亂竄,非常影響周圍的居民,“今年5月開始,一切就變得不一樣了,小三輪車不管刮風下雨,陰天日曬都會按時按點來收垃圾,街道比原來干凈了許多。”
5月7日起,三輪電瓶收集車遍布我市街頭巷尾,對舊城區所有小街小巷生活垃圾進行定時、巡回上門收集,由此結束了小街小巷延續數年通過露天垃圾站收納垃圾的陳舊收集方式,“垃圾不落地”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藏在歌聲中的默契
每當熟悉的《環衛工人之歌》響起,街巷里居住的居民便陸陸續續出門傾倒垃圾,好像已經形成了一種默契。“剛開始的時候還有些不適應,時間久了就跟條件反射似的,慢慢接受了這種方式。”市民徐菁說,“我們家離垃圾站有段距離,環衛人員上門回收垃圾對我來說節省了在路上的時間,帶來了很多方便,挺好的。”手提垃圾袋的男人在扔垃圾的途中順手撿起散落在地下的紙袋,扎著雙馬尾的小姑娘規規矩矩地把垃圾丟進垃圾車,耳朵不太好的老太太把垃圾整理好站在門口等著環衛人員……從蹦蹦跳跳的孩童到步履蹣跚的老人,百余天的時間里,他們都把“垃圾不落地”當成一種責任、一種使命、一種榮耀。
“環境的變化會影響老百姓的心態。”市環衛局清運中心三中隊副隊長景風蘭說,“大家都想努力守護這個干凈的家園,沒有人愿意去當這個‘破壞者’。相比于環境的變化,保護環境意識的覺醒更加重要、更加長遠。”
回蕩在小巷里的溫情
“嗶——嗶——”和著音樂聲,哨聲回蕩在蓮花池小巷里。“這個巷子居民住得比較分散,怕有人聽不到音樂聲,所以配合哨聲提醒他們。”83號三輪電瓶收集車的收集司機趙建麗說。看到手提垃圾比較多的居民,趙建麗就跑上前去幫忙分擔,碰到行動不方便的老人,她總會上門服務……“我們團隊每個人都這樣,這項工作其實也是一項便民服務,這些都是應該做的。”趙建麗這樣評價自己的工作,“我們是收集司機,也是垃圾管理者,更是老百姓生活的服務者。”
300余封感謝信、30余面錦旗是對這項工作最大的肯定,市民用樸實的語言,表達著自己真摯的情感。水車巷135號居民任芙蓉在感謝信中提到,“不論下雨、日曬,環衛工人和管理員天天準時收集垃圾,居民們都看在眼里,他們都辛苦了,自從有了他們,這個巷子真正干凈了。”
“風雨無阻”“責任心”“環境對比”……“5月23日,東趙南十三巷住戶”“5月29日,平陽南街鴻飛巷全體居民”“5月30日,平陽南街平行巷韓風玲”“5月31日,姚家胡同全體居民”……一組組關鍵詞、一個個落款都是環境改變的真實寫照,印證著小巷里的溫情故事……
守護一方“凈土”的探索
小街小巷垃圾站點“臟、亂、差、臭”一直以來都是環衛工作的“疑難雜癥”。“去年7月,我們在垃圾站點設立了專門的管理員,試圖統一居民傾倒垃圾的時間,規范管理,但是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小街小巷的整體環境。”市環衛局宣教科科長喬麗說:“去年年底,結合我市環境衛生大整治的契機,環衛局的領導班子以鼓樓南北街為試點,購置了兩輛三輪電瓶垃圾收集車對散戶垃圾進行收集,效果還不錯,就考慮在全市范圍內推廣。”
市環衛局積極創新思路,將垃圾不落地工作進一步向小街小巷延伸,根據定街道、定時間、定車輛、定人員、定任務的工作要求,對市區88條小街小巷居民生活垃圾實行巡回上門收集,對市區環境衛生進行整治。
“首先是上門宣傳‘垃圾不落地’這個方案,得到了絕大部分居民認可后,就開始用三輪電瓶垃圾收集車收集垃圾,循序漸進地拆除垃圾站,讓居民逐漸適應新的垃圾處理方式。”喬麗介紹說:“我們不斷摸索收集車在哪個位置停留、停留的時間等來確定最能方便居民的方案,不斷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車輛和線路。”
截至目前,我市共購置了90輛三輪電瓶垃圾收集車,對市區489條小街小巷居民生活垃圾全部實行每日6∶30—10∶00、17∶30—21∶00兩個時段的巡回上門收集,每日14∶00—17∶00小街小巷人工巡回撿拾保潔作業,實現了市區生活“垃圾不落地”無縫隙、全覆蓋,開啟了我市環境衛生歷史新紀元。
記者 安月琦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