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18 10:40:00 來源:臨汾新聞網
臨汾新聞網訊(記者 李媛)丁先生到南京中央路河路道附近一銀行自助區存款,因操作失誤,1萬元被機器吞了,他當即聯系銀行工作人員,被告知要等兩個工作日后才能處理。可他心里極不踏實,報警求助,結果仍未消除擔心。于是便想出一招,換個電話致電客服,假稱機器多吐了3000元,不到5分鐘后,客服便趕到現場。銀行解釋稱,吞了客戶的錢,這錢在機器里還是安全的,但機器多吐了錢,就會影響現金安全。
同樣是ATM機出現了故障,但銀行對“吞錢”和“吐錢”兩種差錯的反應卻是前后迥異:面對客戶萬元存款被吞,銀行的回應是漫不經心的“過兩天再說”,聞聽機器多吐3000元,銀行的表現卻是心急火燎地“5分鐘趕到”。這出頗具幽默“小品”色彩的現實一幕,活脫脫折射出銀行瞬間“變臉”的丑陋。銀行吐了3000元便這樣著急,客戶被吞了1萬元就不著急嗎,同樣是錢,怎么就有這么大的差別呢?甚至被“吞”了的錢要比“吐”的錢多。
ATM“吞吐”間,銀行就瞬間“變臉”了。銀行對他們“現實的服務”解釋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是,銀行為什么不能站在儲戶的立場來看問題呢?如果一個儲戶被吞了錢,至少他希望銀行的人過來幫他固定證據,讓他心里能更踏實。但是,儲戶們是千呼萬喚都等不來銀行的人,倒是說多吐了錢,銀行的人馬上就來了,這難道就能將銀行瞬間“變臉”的事解釋清楚嗎?同是ATM故障,一個可以“過兩天再說”,一個卻是“5分鐘就趕到”。這種極具沖突的對比,把以往銀行與儲戶權責不對等的所有元素,都集中在一個故事中放大表達,難怪“現實銀行”一出,瞬間擊中公眾有關權利與公平的痛點。
銀行的錢是錢,客戶的錢也是錢,甚至從職業道德上講,銀行作為服務者,理應把客戶的利益擺在最重要的位置。現在銀行自己的利益比天還大、儲戶的利益比針尖還小,這是本末倒置。如果某些銀行總是這樣一副大老爺做派,將來難免不會在競爭中敗下陣來,最終砸掉的還是自己的飯碗。
【責任編輯: 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