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記者 郝海軍 蘇亞兵 實習生高望晉)隨著社會的發展,微型電影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傳播形式,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并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喜愛。微電影有其特殊的意義,演繹了感動,演繹了歡樂,演繹了悲傷和哀愁。2013年8月,名為“一村一故事”微電影拍攝工程的文化項目在吉縣8個鄉鎮正式鋪開,并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好評。
2014年4月18日,吉縣拍攝微電影的事還上了央視的《新聞直播間》。截至目前,該縣共拍攝微電影40余部,全都是群眾編故事、群眾當演員、演群眾喜聞樂見的事。其中,謝恩》《蘋果紅了》《咱村的婆姨們》《想唱就唱》《弄潮人》《追夢》《暖冬》《媽媽》《回家》等微電影在縣電視臺陸續播放后,反響良好,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僅微電影《回家》的點擊量已突破40萬。
“以前村里辦‘低保’,許多村民都來爭,使得基層的群眾工作非常難做。后來,縣里就用微電影將辦理低保的相關國家政策用本地老百姓、本地語言演繹出來,并在各村播放,效果非常明顯。現在辦‘低保’,沒人爭了,達到條件的人中,人們都緊著困難的人先辦,這個微電影就起到很好的教育和引導作用。”吉縣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王彥章說,現在吉縣的許多果樹,因為生長了許多年,樹冠過于龐大,影響采光,從而影響到果品的質量,需要進行隔株砍伐,擴大果樹間距,但這無非是“割果農的肉”,許多果農打心眼里不愿意砍樹。后來實地拍攝了一些砍了樹的果農,從開始不愿意砍樹,到最后忍痛擴大果樹之間的間距,再到產量變化、收入變化等方面的轉變,通過微電影演繹出來,引導果農科學種植,并在全縣范圍內播放,效果非常明顯。
吉縣的微電影還挖掘了各村的好人好事、民俗文化等,起到了引導社會道德風尚、老百姓的價值觀等作用。目前,在吉縣縣委宣傳部的組織下,該縣積極動員社會力量,給全縣79個行政村每村拍攝一部微電影。這些微電影大多以村里的好人好事、創業典型、發展軌跡、民俗民情為原型,通過農民自己演自己、演身邊的人和事,用這種新模式、新載體,推動群眾自我組織、自我參與、自我教育,在融洽人際關系的同時,擴大先進文化領地,還原生活,還原好人好事,以榜樣的力量教育身邊的人,傳遞文明正能量。
責任編輯: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