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記者 高秀云 李曉琳)一縷陽光,能讓小草感受溫暖;一片綠葉,能喚醒整個春天。87歲的解黎明,一位普普通通的共產黨員,一位平平凡凡的離退休干部,用她13年的至善至愛,用她近半的離休費用,無私地資助了150名貧困學生、33戶貧困家庭,用大愛譜寫了一曲新時代的雷鋒之歌。
“那一年,家里特別困難,孩子連學費也交不起,解老的500元錢,解除了孩子的燃眉之急。”2月22日上午,來自堯都區縣底鄉城隍村的賈云珍女士,幾經輾轉,終于找到了解黎明老人的家。她要感謝老人無私的捐助,是解老幫孩子改變了命運。賈云珍的姑娘常雪如今已幼師畢業留在北京工作,為了表達心意,常雪精心制作了一個連心結寄給老人,并在信中寫道:“解奶奶,是您讓我知道了這世上善人很多,我會將您的愛心接力棒傳遞下去。”解黎明老人的捐資助學源于北京知青程瑋。
1998年,程瑋放棄北京優越生活,來到大寧縣,用自籌的20萬元搞扶貧開發。解黎明與老伴兒寇志清得知后,深受感動。老兩口湊足了1萬元,專程送到程瑋手中。1萬元,不僅給了程瑋強大的精神動力,也讓19名失學兒童重新走進了校園。從那以后,這位離休12年、當時已年屆74歲的老共產黨員,毫不猶豫地投身到捐資助學中。
“每年黨的生日這天,我倆每人拿出1000元捐助貧困學生……這份愛心將會延續至我倆離開人世。”這是2000年7月1日,解黎明和老伴兒寫下的第一份承諾書;2006年,國家實行“兩免一補”,這一年,解黎明寫下了她人生的第二份承諾,將每年為小學生的資助變為貧困大學生,捐助金額上升到1萬元;2011年,她再次向黨組織鄭重承諾:除了每年向貧困大學生捐助1萬元以外,每年再拿出1萬元捐助貧困家庭。從2000元到2萬元,從貧困學生到貧困家庭,以生命為限的三份承諾,承載的是一位老共產黨員對黨的事業的無限忠誠和對貧困百姓的無盡牽掛,即使在解老痛失老伴的人生低谷之際;即使在身體不適、剛做完手術的病床之上,她仍然不忘將省吃儉用節省下來的錢送到那些最需要的人手中。
對他人,解黎明慷慨施愛,對自己卻“斤斤計較”。為了省出更多的錢幫助別人,在她家中,“缺胳膊少腿”的鍋碗瓢盆很常見,一只多處掉瓷的“84年產”的搪瓷牙缸仍在使用;發黃的塑料果盤上沾滿了“縫縫補補”的膠帶紙;一沓子用鋼夾箍得整整齊齊的記錄本,翻過來,每一頁都是藥品說明書……老人不但自己生活簡樸,還要求兒孫們勤儉持家,孩子不時興的衣服,她下命令一件也不許扔,全部拿回來讓她扶貧用。老人說,生活中節約一點兒對我們沒什么影響,但每一筆善款都可能幫一個家庭渡過一個難關,幫一個孩子改變命運。
【責任編輯: 付基恒】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