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生活節節高”
正月初一上午11時,當記者來到堯廟廟會時發現,在通往廟會的馬路兩旁早已滿滿當當地停滿了車,除了摩托車、電動自行車外還有不少小轎車。廣場的工作人員說:“今年開車來逛廟會的人比往年增加了不少,許多車輛一看就是新車,一家人喜滋滋地開車來逛廟會。”見到李老太太時,她正被孫子、媳婦攙著下車,老太太邊下車邊念叨:“車真多,找個停車的地方都不好找。”今年已80高齡的李老太太被一身喜慶的棗紅緞面棉襖,襯得愈發容光煥發。她告訴記者,她是襄汾縣新城鎮人,家離臨汾不遠,開車半個小時就到了,她今年也是坐車來趕廟會的。
“現在人們生活越來越幸福了,樓房住著,車子開著,想吃什么有什么,想穿什么買什么……”說起近些年的變化,李老太太感慨萬分:“記得小時候,趕廟會時,都是坐村子里的拖拉機,有時還坐牛車、馬車呢,現在,好多人都是坐小汽車來的。”老太太高興地說,前兩年,家里也買了小轎車,因為自己就喜歡廟會上的熱鬧勁兒,所以這些年,兒孫們年年都帶她來逛廟會。
“如今國家政策越來越好了,村里人也有了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和城里人沒什么區別了,許多農村人家也蓋了樓房,買了小車。生活像城里人一樣芝麻開花——節節高。”李老太太說:“逛完廟會,還要去看看古城公園和汾河公園,聽說那里建得都很好,這些年的變化就是大,一年一個樣,年年不一樣啊。”老人哈哈地笑了起來,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喜悅。
“還是這里年味兒濃”
逛廟會,是春節期間的風俗之一。承載著傳統文化和民俗民風的廟會,也承載著人們多少年來一份割舍不斷的情愫。“你看,廟會上這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勾勒的不正是一幅現代版的清明上河圖么;還有人說,廟會上的熱鬧勁兒,就像當年的上海灘。”退休干部張大爺就住在堯廟附近,他說,從兒時到現在,自己對廟會似乎有種特殊的感情,所以,每年過年都要逛好幾回廟會。
“從2000年,堯廟正月古廟會恢復以來至今,廟會的規模一年比一年大,影響一年比一年廣。以前,攤點少,種類少,現在,攤位一年比一年多,種類一年比一年全,今年足有七八百個攤位,真可謂吃、喝、玩、樂樣樣齊全。”張大爺還記得這些年廟會上盛大的祭堯活動、傳統的戲劇表演、獨具特色的吳橋雜技和精彩的“東北二人轉”。
“還是這里年味兒濃。雖然現在人們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但是年味兒卻越來越淡了。所以,只有在廟會上,看到人們個個穿戴一新,看著一家家人相扶相攜,看到傳統絕活嶄露頭角……感覺在這里才是真正的過年。”其實,和張大爺想法一樣的人不在少數,每年廟會總是熙熙攘攘,人流如擁,伴隨著歡聲笑語、叫賣聲、鑼鼓響,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歡聚一堂辭舊迎新。熱鬧的場景,歡喜的氣氛,這也許就是人們感受年味兒的魅力所在,這也許就是人們多少年來內心深處割舍不斷的那份廟會情結。
“讓我們的廟會在傳承中求新求變”
“無論是廟會的大門口,還是各個景點處,到處張燈結彩、年味十足。不過,轉了一大圈,總感覺廟會似乎還缺了點什么。”市直單位陳先生在逛完廟會后對記者說,可能是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緣故吧,廟會上雖有吃有玩,但卻缺少一些公益性的娛樂節目。比如按照廟會傳統,應該有唱戲的、說書的、玩雜耍的、踩高蹺的、猜燈謎的,這些項目既能活躍廟會氣氛,也能適當分流一下小吃攤前的人流。
不大的吹糖人小攤前圍了里外兩層人,“貓抓老鼠”、“狗掐兔子”、“十二生肖”……只見小師傅將軟糖包成一團,向兩邊一揪,中間出來細細的一根管,他用嘴叼住一端,一邊勻著勁兒往里吹氣,一邊扯呀、揪呀、掐呀的,短短幾十秒,一只騰云駕霧的飛龍便誕生了。小師傅告訴記者,這個手藝是爺爺傳給他的,他學會了以后,每年都到廟會上來賣糖人,今年已經是第5個年頭了。“這傳統的東西還是好。”圍觀的人們紛紛發出這樣的感慨,他們希望,廟會能通過一些傳統的趣味節目表演及一些民間藝人的精湛技藝展示,來給游客增添樂趣;他們希望,廟會上還要有更多的文化、更多的好書、好節目,帶給游客精神上的享受。
“與過去的廟會相比,現在廟會的形式更加新穎多樣了,但廟會上的傳統內容卻越來越少了,很多廟會變成了產品推銷會,好像只是買家與賣家的關系。”一位退休老干部說,廟會是綜合性的群眾性文化活動,辦廟會除了要講究經濟效益外,似乎還應當多一些高品位、新特色的活動項目。
在采訪中,說起廟會,不少人都有這樣的感覺:每年期待廟會,就像大年三十晚上期待春晚一樣,人們期望值都挺高,但現實與期望,總是有落差的。
堯廟廟會歷史悠久、內涵深厚,如何傳承利用好這一資源,做出品牌、提升影響力?我市一位資深的旅游界人士認為,如果說廟會是“傳統習俗”從古至今的一種演繹,那么“新的時尚元素”則是注入廟會的新鮮血液。可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習俗正在被商業化沖淡,新的時尚元素又沒能真正抓住人們眼球。
如何更好地傳承廟會文化,處理好廟會“變與不變”的關系,還需要主辦方和有關部門細細地琢磨和思考。他說,品牌和特色將是未來廟會的發展方向,挖掘我們傳統的特色,擺脫淺層面的感受氣氛,升級到體驗文化,這樣,我們的廟會才會有更持久的生命力。(記者 李曉琳 閆銳鵬)
【責任編輯: 付基恒】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