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博聰為患者診治。(資料圖片)
臨汾新聞網訊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氣歌》自古以來人們都用它指導農時,但二十四節氣也在四季輪回中蘊藏著“中醫智慧”。
“順應四時養之道,謹守陰陽法自然。”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柴氏二十四節氣中醫療法》傳承人柴博聰說,中醫重視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從《黃帝內經》時代的“人與天地相應”開始,各種醫學著作經典從季節、晝夜、地理環境對人體的影響作了很多論述,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與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相呼應的中醫節氣思想,影響并指導著中醫的臨床診治。
柴氏中醫第一、二、三、四代都居住在襄汾陶寺鄉,他們代代行醫,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第五代傳人柴吉祥結合祖上行醫的經驗和自己的臨床實踐,潛心研究,總結形成了柴氏診療體系,創立了《柴氏二十四節氣中醫療法》,目前傳承到柴博聰這里,已經是第八代了。2019年《柴氏二十四節氣中醫療法》成功入選臨汾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治療因季節而不同
“每年到冬季,我的支氣管炎就會犯。幾年來,在好多大醫院求診一直不見好,藥一停就咳得不行。”家住堯都區的郭女士說,后來經朋友介紹找到柴大夫,通過推拿、針灸等調理治療,現在好多了。
柴博聰說,支氣管炎是冬季常見慢性病,即季節病。該病可以通過提高人體抵抗力,改善咳嗽、畏寒怕冷、容易感冒、手腳冰冷等癥狀。
“我國北方氣候四季分明,即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柴博聰告訴記者,人體在四季氣候的規律性影響下,也要以不同的生理功能來適應。如:春夏陽氣升發在外,氣血容易浮于體表,故皮膚松弛,腠理開泄,人體就以出汗散熱來調節。秋冬陽氣收斂內藏,氣血閉于內,故皮膚致密,出汗減少,體內必須排出的水液就從小便排出。在病理上人體也同樣受自然界氣候變化的影響。當氣候變化過于劇烈,超過了機體調節功能的一定限度,或由于機體本身不夠健全,不能與外在的變化相適應時,就會生病。如春天多溫病,夏天多熱病,秋天多燥病,冬天多傷寒。臨床上某些疾病如痹癥、哮喘之類,也往往在氣候急劇變化之際,或節氣交替時節,病情復發或加劇。因此,在辨證論治過程中,就必須注意和分析外在環境與內在整體的有機聯系,從而進行有效治療。
理論在實踐中創新
柴博聰的父親第七代傳人柴興旺畢業于山西醫學院,在祖輩的影響下,他根據歷象變化,利用二十四節氣溫熱寒涼對人體身心的影響來為患者調治疾病。除此之外,他還不斷探索治疑難雜癥的方藥,如用燒柴禾做飯的鍋底灰(也叫百草霜)治病;將洪水收集澄清、過濾、蒸餾,來煎煮草藥;運用山坡陰、陽面的泉水來煎煮草藥;除此之外,柴興旺還受襄汾油粉飯的啟發,將中藥發酵運用到治療疑難病癥方面,屢獲奇效。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人更加注重養生。就二十四節氣而言,冬至為陰極而生陽,夏至為陽極而生陰,夏之冬至則為陰陽郁極而動之日,因此順應四時以養生,才能更加健康。中醫養生最主要的原則是“治未病”,按現在語言可以理解為“養生保健”。柴博聰說:“我們不論用哪種方式方法,都離不開順應時序。”如《傷寒例》云:“欲候知四時正氣為病,及時行疫氣之法,皆當按斗歷占之。”節氣變化對身體的影響毋庸置疑。人養生必須與自然節的節律保持一致,順之則身體健康長壽,逆之則災害叢生,生機消亡。
柴氏中醫薪火相傳,經過二百多年的傳承和實踐,如今,已形成柴氏中醫腫瘤科、疼痛科、內科、婦科、兒科、治未病中心和針灸推拿等特色科室,在中醫治療疑難雜癥尤其是腫瘤方面,由于運用了二十四節氣養生治病、辨體辨癥辨病和中藥發酵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研究出了湯劑、散劑、丸劑、丹劑、膏劑、茶劑、酒劑和藥膳,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技藝在發展中傳承
“三月茵陳能治病,四月青蒿當柴燒。”比如,中醫在治療黃癆病(肝炎)患者,其以青蒿(茵陳)為主卻無效,但于開春之時,用幼嫩新鮮的青蒿入藥則有效。為此,2015年,柴博聰在襄汾建了3400畝中草藥種植基地,種植本土特色中草藥50余種。該基地的投產既可以保證中草藥的采摘不誤時節,還可以成為中草藥的教學實踐基地;此外,柴博聰還在堯都區堯廟鎮建起了60畝的中醫藥健康養生基地,開展教學和研究活動。
“2018年,我參加了柴氏中醫舉辦的國醫學堂的學習班。在這里不僅學習柴氏二十四節氣中醫療法的理論和一些臨床實踐成果,還去了中草藥種植基地親自采藥,收益頗豐。”在洪洞縣開辦健康理療養生館的劉喚喻說,自從柴氏中醫那里學習完善了二十四節氣療法的理論和一些臨床技巧后,她的中醫理論水平和臨床技術都提高了很多,來她這里做艾灸等理療的人越來越多了。
為了繼承傳播中醫文化,柴氏中醫近年來開辦了以國學精讀為主的“國學學堂”,以中醫教學為主的“國醫學堂”,以兒童啟蒙為主的“翰林學堂”和開展公益的“社區教室”,以文化滋養生活,推動中醫現代化進程,并滿足時代發展和當下群眾對醫療保健需求。
目前,柴氏中醫利用“國醫學堂”“翰林學堂”“社區教室”開辦的講座、培訓等活動,廣泛開展中醫文化方面的科普宣傳,為傳統中醫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幾年來,柴氏中醫的國醫學堂先后開展了60多次培訓,累計受益3000多人,展示中醫藥悠久的歷史以及深厚的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中醫,將中醫的精髓繼續傳承下去。
記者 郝海軍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