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提高社區治理效能,關鍵是加強黨的領導。要推動黨組織向基層延伸,把基層的工作做好,這樣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近年來,吉縣堅持黨建引領,以“網格聚鄰、共建惠鄰、議事睦鄰、驛站助鄰、服務暖鄰”為目標,積極創建“吉鄰吉社”城市黨建品牌,全面構筑共建共治共享的“吉美鄰里、吉美社區”城市基層治理共同體,有效改善了城市鋼筋水泥、高樓大廈里被隔閡的鄰里關系現狀。
多網合一 凝聚鄰里力量
伴隨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城郊人口大量涌入周邊城市,城市社區人口激增,鄰里關系逐漸淡化,重筑新型鄰里關系,凝聚鄰里力量迫在眉睫。經探索總結,吉縣根據治理半徑、人口密度等因素,細化社區網格單元,推動黨組織引領下的政法、民政、信訪、市場監管等各類治理要素“多網合一”,將社區居民牢牢凝聚在黨組織周圍。
責任劃在網格間。構建鄉鎮一級網格、社區二級網格、片區三級大網格、樓棟四級小網格、五級微網格的“五級網格”體系,配備專兼職網格員,機關企事業單位、“兩新”領域黨員干部擔任志愿服務網格員,各級網格員按照提房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提情知策的“四提四知”要求,常態化開展走訪民情、排查矛盾、發現隱患、了解需求工作。
支部建在網格上。健全“社區黨總支-小區(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聯系戶”四級組織體系,推動黨的組織鏈條向城市居民小區延伸。將轄區在職黨員、“兩新”組織黨員全部劃入網格,推行黨員積分制管理,根據職務、崗位、年齡等,將黨員劃分為ABCDE五類,分類管理、分類積分、分類評比,推動黨員參與基層治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工作融在網格里。聚焦“安全第一、環保優先、穩定為基、發展為要”,通過組織進網、人員進網、要素進網、功能進網,推動黨建與安全、環保、社會穩定、綜合執法等“多網合一”,形成“全域統籌、各方聯動、高度融合”的工作格局。
協同共建 構筑治理格局
城市基層治理推進不夠快、質量不夠高的堵點問題主要體現為城市基層治理主體的多元化。為有效整合社區各類資源力量,構建共駐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層治理格局,吉縣持之以恒強化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地位,推動各級兼職委員單位、駐區單位、“兩新”組織、物業公司、包聯民警定期討論決定城市治理重大事項,建立清單推進機制,協調解決存在問題。
建立三級黨建聯席會議制度。建立縣、鄉(鎮)、社區三級黨建聯席會議制度,每次聯席會議吸收下一級參加,定期調度、研究解決問題。縣委負責牽頭抓總、統籌協調,每季度召開一次聯席會議,聽取匯報、研究事項、解決問題,強化指導督促,推動重點任務落實落地;鄉鎮黨委會同縣直相關部門每月召開一次聯席會議,謀劃具體工作舉措,強化上下溝通聯系,下沉一線抓落實;社區黨組織聚焦中心工作、重點任務,每月召開一次聯席會議,統籌轄區各方力量,清單式、項目化推進各項工作。
建立鄉鎮、社區兼職委員制度。以鄉鎮黨委為核心、社區黨組織為基礎,根據部門職能,將組織、宣傳、政法、住建、人社、財政、民政等縣直單位和部門主要負責人分別納入鄉鎮黨委擔任兼職委員,將縣直單位部門、“兩新”組織、物業公司等主要負責人納入社區黨組織擔任兼職委員,以兼職委員為紐帶,整合城市治理各類資源,建立健全共駐、共商、共聯、共管、共建、共享的兼職委員制度,形成工作合力。
建立“雙報到雙服務雙包聯”制度。以服務基層群眾、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深化社區治理為重點,深化機關單位黨組織到駐地社區報到、機關在職黨員在居住地社區黨組織報到,機關單位黨組織到駐地社區服務、機關在職黨員在居住地小區服務,機關單位黨組織包聯駐地社區的小區、機關在職黨員包聯居住地小區居民住戶的“雙報到雙服務雙包聯”機制,打通機關單位黨組織與社區、小區黨組織的雙向聯系通道,構建“工作在機關、服務在社區、奉獻雙崗位”的機關黨建區域共建新格局。
民呼我應 提升幸福指數
只有了解清楚人民群眾“盼什么”,才能在源頭上明白應該為人民群眾做什么。為進一步解決群眾訴求不暢的“舊題”,吉縣建立“訴求全收集、力量全聯動、問題全解決、過程全評價”的黨建引領“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工作閉環機制,不斷提升居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群眾因需“點單”。通過說事日“議”、微信群“聽”、大走訪“問”等形式,傳遞黨的聲音,宣傳惠民政策,掌握居民群眾動態、社情輿情,聽取群眾訴求、意見建議,形成訴求清單。
支部梳理“分單”。對不合理訴求,向居民做好解釋疏導;對合理訴求,由支部進行梳理匯總,根據縣、鄉(鎮)、社區職責任務以及群眾訴求類別、性質,建立ABC三級響應清單,分別由縣直部門、鄉(鎮)、社區分級“領單”破題。
黨員干部“接單”??h、鄉(鎮)、社區三級根據派單事項,填寫《群眾訴求事項辦理登記表》,明確具體承辦人,對接訴求群眾,精準開展服務,限期解決問題。
訴求對象“評單”。針對辦結事項,堅持一事一評,回訪訴求人,填寫滿意票,通過圖文形式在公示欄、居民微信群進行公示。成效好的張貼到紅榜“亮單”,成效差的張貼到黑榜“曬單”,紅榜和黑榜實行一季一公示,接受黨員群眾監督。
年度分級“考單”。年終,縣委組織部結合訴求對象“評單”情況,對部門、鄉(鎮)辦理事項進行考評,鄉(鎮)黨委對社區黨組織辦理事項進行評定,作為年終考核依據。
驛站聯盟 建立便民紐帶
黨群服務中心(驛站)是城市黨群服務功能、交流功能、便民功能向居民延伸的觸角,是基層治理一線的實體陣地。為激活城市黨群服務的神經末梢,吉縣三級書記領辦,項目化推動縣、鄉(鎮)、社區、小區“1+2+7+N”四級城市黨群服務中心(驛站)體系建設。
突出核心主線抓規范建設。堅持“開放式、集約化、共享性、樞紐型”理念,貫穿“集民智、匯民意、解民需、聚民心”主線,通過資源多方整合、服務多向發力、模式多元融合的方式,設立政務公開、便民聯系、法律咨詢、群團活動、關心關愛等多項功能,積極構建黨領導城市治理的堅強陣地、提供綜合服務的工作平臺和聯通黨員群眾的溫馨家園。
三級書記領辦抓優化提檔。以統籌各類資源,面向基層黨員群眾和各類組織搭建溝通交流平臺為目標,開展三級書記領辦黨群服務中心“優化提檔”項目,縣委書記領辦縣級黨群服務中心建設項目,鄉鎮書記、社區書記領辦社區、小區黨群服務中心(驛站)優化項目。吉縣27個黨群服務中心(驛站)基本形成了以點連線、以線擴面的全覆蓋式黨群服務網絡,架起了黨群“連心橋”。
常態長效運行抓利民便民。中心(驛站)堅持“門常開、人常在、臉好看、事好辦”的運行理念,開放時間、值班人員、服務事項、辦事流程、群眾意見實行“五公開”,以黨建綜合服務中心職工、鄉鎮干部、社區“兩委”干部、專職社區工作者為主,物業企業、物管會、“兩新”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等力量廣泛參與的黨群服務隊伍,實行全年365天開放服務,有效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靶向定位 延伸服務鏈條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社會結構愈趨多元化,群眾訴求復雜多樣,社區服務壓力從“量”的要求上升到“質”的需求。為提供高質量、多元化的社區服務,吉縣從小切口突破,以小促大,創新社區服務模式,有效提升社區治理水平和居民群眾滿意度。
搭建“小平臺”載起“大服務”。打造“幸福大食堂”“兩新俱樂部”“e家課堂”,以“一老一新一幼”為主要服務對象,憑“夕陽卡”“兩新卡”就餐,每人餐費一天不超過10元,各類活動室免費使用,義務教育階段兒童享受免費托管看護,有效解決了老年群體“吃飯難”、“兩新”群體“融入難”、家長就業“照顧孩子難”等問題。
舉辦“小活動”展現“大文明”。圍繞“金秋助學”、“護苗行動”、“敬老愛老”等主題,每月開展一次主題活動。常態化開展“好媳婦、好婆婆”、“星級文明戶”、“最美家庭”等評選,加強優良家風、文明社風的培養和宣傳,營造了慈愛孝賢的社會氛圍,調動了社區黨員、居民群眾和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2022年,轄區劉愛玲家庭獲得了“全國最美家庭”的榮譽稱號。
建強“小隊伍”發揮“大能量”。各社區牽頭成立“兩新”志愿服務隊、巾幗志愿服務隊、矛盾調解隊、合唱隊、鑼鼓隊、秧歌隊等隊伍,建立社區文化活動和公益活動微清單,不同隊伍根據活動清單和群眾訴求,不定期舉辦活動,為居民群眾提供服務,個人參與活動情況記入社區“紅色清單”,享受社區“愛心超市”兌換、服務代辦、兒童看護等服務。
(作者單位:吉縣縣委組織部)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