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糧為主 融合發展
——關于我市村集體經濟發展主要路徑的調研和建議
崔正龍 王龍龍 史小華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關鍵在增加村集體收入。如果掙不下錢,村集體經濟不僅發展不起來,還會給村集體造成損失。當然任何經營活動不可能只掙不賠,但必須做到掙多賠少,確保整體盈利。如何才能確保村集體經濟整體盈利呢?臨汾市村集體經濟發展可以立足區域比較優勢和未來可預見的市場變化趨勢,主要從種植糧食開始,或者說以種植糧食為主,然后逐步向特色種植、農副產品精深加工、鄉村工業和鄉村服務業融合發展。
一、基本依據
首先,我國是人口大國,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既要保障供應,又不能搞進口替代。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農村的首要功能是為國家建設發展提供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作為村級經濟組織,村集體首先要以種植糧食為己任,然后再考慮其他生產經營活動。在今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顯而易見,謀劃發展村集體經濟,市縣鄉三級黨委、政府也應當把種植糧食放在首位。
其次,種植經營糧食市場風險最低,只要生產經營科學,可以說只掙不賠。基于目前及未來國內外形勢,國家極端重視糧食安全。習近平總書記反復要求,要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在今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指出:“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關鍵是讓農民種糧有錢掙。”可以清晰地預見,為了確保糧食安全,國家未來會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種糧有錢掙。當然前提是生產經營要科學。
再次,臨汾市地處汾河谷地,耕地面積廣,土壤肥沃,大多可一年兩收,且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水利交通和農電農機農技等設施比較齊全,糧食等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據職能部門數據,截至2021年底,全市擁有耕地791.26萬畝,占全省13.6%,水庫58座,機電井40967眼,農機農技農電基本實現全覆蓋。種植經營糧食具有資源和產業基礎優勢。尤其是翼城、曲沃、侯馬、襄汾、堯都、洪洞等縣(市、區)資源和產業基礎優勢更為顯著,種植糧食潛力巨大。
二、基本內容
立足農村土地資源。發展村集體經濟,必須立足村域比較優勢。目前我市行政村最豐富的資源當屬土地資源。因此發展村集體經濟,必須依托土地資源。綜合分析現階段我市行政村擁有的土地資源,大致有六類:永久基本農田、一般耕地、村莊用地、荒山荒坡、林地、水面。前三類每個行政村都有,后三類有的村有,有的村沒有,但多數村擁有。發展村集體經濟,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開發好利用好這六類土地資源。
開發利用順序。依據各種農產品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村集體開發利用土地資源的順序依次應該為永久基本農田、一般耕地、村莊用地、荒山荒坡、林地和水面。因為對我國而言,糧食最為重要,其次是果蔬、肉蛋奶、油料等重要農產品,再次是農產品加工產品,最后是農業服務和城市也能替代生產的工業產品。
項目選擇和產品組合。基于上述土地資源和農產品的重要性,發展村集體經濟應首先立足永久基本農田發展糧食種植業,然后利用一般耕地發展果蔬、油料等特色種植業;利用荒山荒坡、林地、水面等發展畜牧養殖、林果、風電等優勢產業;最后利用村莊土地發展農副產品加工、農業服務和鄉村工業等。按照各產業之間的內在關系,打造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實現土地產出率、農產品生產率、村集體經濟收益梯次提升。
經濟效益測算。以糧食為主融合發展,必須清楚一個問題,即種植糧食到底掙錢還是不掙錢。目前市場上廣泛流傳一句話:種糧不掙錢。種植糧食真的不掙錢嗎?經過多年來深入的調查研究,發現在一家一戶生產方式下,種植糧食確實不掙錢。通過高素質農民培訓授課機會和堯都、襄汾、翼城、洪洞、蒲縣、大寧、永和、浮山等縣(市、區)聽課農民深入溝通交流得知:不計算勞動投入,減去資金成本,農民種植玉米或小麥的收入畝均1000元左右(山區少一點平川多一點)。每戶按承包10畝耕地計算,辛苦一年收入10000元左右,確實不掙錢。同時也發現,通過土地流轉實施規模化種植的種糧大戶都掙錢。以流轉1000畝耕地計算,畝均1000元,1000畝年均收入100萬元,減去流轉費50萬元(畝均流轉費500元),還剩50萬元,再減去40%勞務支出等,種糧大戶每年盈利30萬元。目前我市行政村平均按擁有3000畝耕地計算,村集體通過流轉土地進行統一種植,每年可盈利90萬元。
這只是最基本的收入。通過與種糧大戶反復分析計算后發現,實施規模化種植,耕地的收入還會增加。一是統一種植后,耕地中的地壟少了,邊角地得到利用,種植面積增加;二是生產資料因為大量購置和統一使用投入成本會降低。據種糧大戶計算,兩項合計每千畝耕地至少增收10%以上。按10%計算,每村3000畝耕地,年盈利將達到118萬元。三是秸稈收入。據種植大戶計算,種植小麥畝均產秸稈0.3噸,種植玉米畝均產秸稈1.5噸(濕)。近年來每噸小麥秸稈市場價400元-600元,玉米秸稈每噸120元-150元。按最低價計算,3000畝小麥可增收36萬元,3000畝玉米可增收54萬元。糧食和秸稈兩項收入合計,村集體年收入可達126萬元至144萬元。這里計算的是每年種植一季。我市堯都、襄汾、洪洞、曲沃等平川地區每年均可種植兩季。顯而易見,整村流轉實施規模化種植,這些地方的村集體每年收入會遠高于144萬元。
還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測算的只是規模化種植后村集體種植糧食和銷售秸稈的收入。如上所講,除了永久性耕地,每個行政村還擁有一般耕地、村莊用地、荒山荒坡、林地、水面等。通過糧食種植積累資金延伸綜合利用,村集體每年的收入顯然還會大幅度增加。
三、基本政策
以種植糧食為主融合發展其他產業,需要解決一系列問題,目前亟需解決的有兩個問題。一是資金問題。按照中央政策要求,去年底各行政村都成立了村集體經濟組織。村集體經濟組織要從農民手里流轉土地急需要資金。二是經營問題。按照中央政策,目前村集體經濟組織理事長(董事長)由村黨支部書記兼任。囿于知識結構等諸多因素,現階段大多數村黨支部書記對擔任理事長(董事長)有為難情緒。這兩個問題解決不好,村集體經濟很難起步發展。
經過多方面調查研究,建議可以從三個渠道解決資金問題。渠道一:充分利用農村熟人社會特點,讓黨支部書記利用和廣大村民世代相處、相互知根知底的鄰里關系,動員農民先流轉土地,等第二年糧食收獲后再付流轉費。通過與許多農民溝通,多數農民表示這點能夠做到。渠道二:村集體流轉土地,糧食種植大戶支付流轉費,由糧食種植大戶種植糧食,通過協議向村集體繳納租賃費或管理費。調查研究中,糧食種植大戶都渴望這種模式。渠道三:充分利用國家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和糧食生產背景下糧食不愁銷售且市場價格穩定的特點,組織村集體和商業銀行對接,以糧食銷售權做質押從商業銀行貸款,解決先期流轉費投入問題。
從兩條途徑解決經營問題。途徑一:按照企業生產經營管理者必須具備的素質能力要求,制定規劃,對擔任村集體經濟組織理事長(董事長)的村黨支部書記進行系統培訓,直至能夠熟練掌握相關系統知識和擁有經營管理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素質能力。途徑二:聘請總經理,實施理事長(董事長)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
(作者單位:臨汾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