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如何實現中央提出的“往深里走、往實里走、往心里走”要求?關鍵在于“進頭腦”。
“不走心”的各種表現
按道理說,集中時間學習、各種脫產培訓往往不少,為什么還會出現諸如信仰迷失、精神“缺鈣”,眼界視野不寬、工作思路不清,處理復雜問題情況能力不強、化解矛盾辦法不多等突出問題?這說明,理論本身并沒有“過腦子”、扎下根,用時提取不出來,轉化不成能力和素質。
把理論學習僅看成是布置的任務和外在的要求,缺乏內在的積極性、主動性。信息時代,知識更新速度提升,新理論、新思想層出不窮;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節奏明顯加快,新論斷新觀念顯著增多。形勢的發展,對理論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建黨、理論強黨的任務十分突出。一些人沉溺于事務性、業務性工作之中,疲于應付,對理論學習口頭上重要、忙起來不要,或者借口工作忙、應酬多,推脫機會去學習,或者為應付上級監督,人坐在那里,“身在曹營心在漢”,跑了心思,豈能入腦?學習理論,不能將之作為裝扮自己的門面,看似滿腹經綸,頭頭是道,實則根本就沒有經過“頭腦”的加工、吸收、消化。
把理論研究等同于發表幾篇表態性、吹高調的文章,不去真正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帶著要解決的問題去學習理論,就能事半功倍。頭腦中不思考問題、不鉆研問題,不到不求解不罷休的地步,那么往往是我們看了很多書、學了很多知識,從這個耳朵進去又從另一只耳朵出去,不能和困擾自己頭腦的所思所想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獨特的解決問題路徑。群眾常常形容的“官樣”文章,轟轟烈烈,戴高帽子,調門奇高,卻回避現實疑難問題,讀了等于沒讀,看了等于白看,言之無物,“不走心”的文章豈能讓群眾“過腦子”?
把理論貫徹等同于傳達文件、抄寫詞句等形式,不會與實際結合起來指導工作。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增強學習本領,在全黨營造善于學習、勇于實踐的濃厚氛圍,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推動建設學習大國。”學習的理論目的在于增強政治領導本領、改革創新本領、科學發展本領、依法執政本領、群眾工作本領、狠抓落實本領、駕馭風險本領,不是為學習而學習。學習既是一種主動往身上“充電”的儲備過程,同時也是一種在應用中的“放電”過程。僅僅為了在電視上露個鏡頭以擴大影響、在學習室備個本子以應付檢查,口號喊得震天響,標語貼得到處有,就是武裝不進頭腦,落實不到行動,產生不了實效。
“往心里走”的要求
內心里重視學習。做領導者,帶領單位和團體發展,莽撞前行,僅靠人脈或經驗,沒有理論的武裝和指導是不可能的;相反,在學習理論方面應該有更高標準、更嚴要求,并能精心組織和指導,營造共同交流學習氛圍。一些領導自視甚高,以為官職地位高,理論水平就高,坐在臺上可教育別人,撲下身子學習則掉了架子,認為學習是屬下、員工的事情,自己則可以置身局外。說白了,還是對作為一名官員應當更加注重學習和修養重視不夠。落馬官員常常反思最多的一點就是,學習不夠——如果能以古人為友,以良師為友,或許他們的下場不至于那么慘。
愛好上有興趣學習。人民論壇雜志社曾經在全國范圍內組織了“萬名黨政干部閱讀狀況調查”,結果顯示,33.4%的受訪干部每周的讀書時間為0~3小時,62.7%的受訪者表示因工作太忙、應酬太多抽不出時間讀書。關于閱讀的內容,選擇“理論著作”的排在第六位,占8.3%。從這一調查可以看出,讀書時間少、讀的理論書更少是現在一般干部學習的不足之處。“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如無情感興趣的投入,久而久之,就會把理論當作是枯燥乏味的東西而加以拋棄,把大量時間用在所謂感興趣的其他方面。毛澤東同志指出,“工作忙就要‘擠’,看不懂就要‘鉆’,用這兩個法子來對付它,學習是一定可以獲勝的。”他的書房僅《紅樓夢》一書就有十種版本以上,他用來對照著參考讀,不知反復讀過多少遍。從文學書中他看歷史、看社會、看政治、看軍事、看思想方法,汲取其中對現實有用的東西。
行為上落實理論。“一個民族要想登上科學的高峰,究竟是不能離開理論思維的。”一個民族是這樣,一個人也是這樣。學習能力的強弱,決定了思維能力和決策能力的高低。學習理論,更重要的還體現在實踐中對規律的感悟和應用上。“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毛澤東同志指出,“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習近平同志多次引用古人的“知行合一”名言,強調“不抓實,再好的藍圖只能是一紙空文”。表面一套說辭,背后另一套做法,乃典型的“兩面人”。正如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所言,“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思想的力量只有在行動中才能發揮作用;知道一定的道理卻不采取行動的人,并不算真正了解道理的人。
(作者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國防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