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深度貧困縣大寧、永和脫貧攻堅工作的調查
深度貧困地區是脫貧攻堅的堅中之堅。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集中研究破解深度貧困之策,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實踐路徑。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指出,要“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做到“脫真貧、真脫貧”。我市大寧縣、永和縣被列入全省10個深度貧困縣。近年來,這兩個縣廣大干部群眾充分認識自身肩負的重大責任,深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只要高度重視,思路對頭,措施得力,工作扎實,深度貧困是完全可以戰勝的”科學論斷,堅持精準方略,下足“繡花”功夫,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探索出了一些可復制可推廣的做法或體會,具有帶動全局的意義。
一、大寧縣、永和縣貧困現狀及成因
大寧、永和處于呂梁山集中連片特困區和呂梁山生態脆弱區。兩縣共有13個鄉鎮163個行政村,總人口13.4萬,農業人口10.5萬,現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2322戶34262人,貧困發生率分別為27.2%、38.%。
一是地理位置偏遠,交通條件落后,區位劣勢凸顯。大寧地處山西省西南邊緣,境內尚不通高速公路,也不通鐵路。永和雖有霍永高速公路,但西段還在建設之中,連貫晉陜的區位優勢沒有完全發揮出來,特別是鄉村公路等級標準低,自然村之間多數仍然是土路。偏遠的地理位置、不便的交通條件,成為了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
二是農業基礎較差,現代化程度低,產業發展滯后。兩縣境內溝壑縱橫、梁峁交錯,是典型的雨養農業。大寧可耕地面積只有24.4萬畝,水澆地只有3.8萬畝。永和雖有耕地面積35.8萬畝,但25度以上的坡耕地就占到70%。農業產業方面,雖然紅棗、核桃、玉米等傳統產業已形成規模,但品質較低,抗風險能力差,導致了兩縣的一些自然村生產生活極其落后、陷入深度貧困。
三是工業基礎薄弱,缺乏項目支撐,產業剛剛萌芽。兩個縣工業經濟實力弱、底子薄。目前大寧縣規模以上工業只有同德化工廠一家,且經濟效益逐年下滑。2016年,全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101萬元,全縣運轉主要依靠轉移支付。永和縣雖然探明可開采量為500——770億立方米天然氣,但是工業園區還沒有建成,天然氣加工轉化利用還做得不夠,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四是基礎設施滯后,公共服務欠缺,看見摸著的少。兩個縣普遍存在農業灌溉、田間道路等農業生產配套建設滯后的情況。同時,農村專業醫護人員還相對短缺,農村居民養老保障的效果還不夠明顯,因病、因殘、因老等致貧比重較高。另外,受傳統習俗和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因婚致貧的現象也較為普遍。尤其是兩個縣的100個深度貧困自然村,群眾增收更為困難。
五是人才資源欠缺,內生動力不足,存有依賴思想。兩縣高級教師、執業醫師等數量遠低于全省、全國平均水平,導致學生異地上學、群眾異地看病,增加了經濟負擔。就貧困戶自身而言,受教育程度低,發展產業無技術,收入少又不穩定。同時,很多貧困戶缺乏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的思想自覺,甚至等低保、靠扶持、要救濟的思想依然存在。
二、大寧縣、永和縣脫貧攻堅的主要做法
大寧、永和兩縣堅持精準“找病根”、精準“開藥方”、精準“施療法”,聚焦深度貧困,凝心聚力攻堅,善心善舉助力,努力實現幸福共享。
(一)以“黨建引領”舉旗定向,夯實脫貧攻堅基石兩縣把加強黨的建設、夯實基層組織作為第一抓手,打造脫貧攻堅“紅色引擎”。
一是突出思想引領,強化責任擔當。在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中,兩縣把思想政治建設放在首要位置。今年以來,大寧提高政治站位,先后30多次召開常委會、四套班子聯席會等,層層落實中央精神和省市部署要求;實行脫貧攻堅書記、縣長雙組長負責,嚴格基層“雙簽”責任;開展了黨建與脫貧現場觀摩,出臺了考核辦法、督查巡查工作辦法,壓實脫貧攻堅主體責任。永和由縣級領導包聯全縣的78個貧困村,統籌推進每個村的脫貧攻堅工作。
二是夯實基層基礎,筑牢戰斗堡壘。兩縣都把基層黨組織作為扶貧工作前沿的核心領導力量。大寧在全市率先啟動“三基建設”,實施支部陣地提檔升級,對84個村陣地全面整修,對3個社區陣地提升打造,全部達到500平方米以上,統一設置LED標識牌,設立便民服務中心,黨支部的政治功能、服務功能全面增強。
三是強化制度落實,激發隊伍活力。大寧堅持“4+X”黨日活動制度,通過召開脫貧攻堅專題組織生活會,規范組織生活步驟,增強了廣大黨員率先垂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同時建立了鄉鎮對駐村工作隊和“第一書記”“人、財、物”權責統一的管理機制,切實發揮了脫貧攻堅“生力軍”和“突擊隊”的作用。永和在切實夯實各個方面幫扶責任的同時,出臺《產業發展獎勵辦法》《外出務工獎勵辦法》等18項獎勵制度,形成了正面導向,讓貧困群眾心熱起來、行動起來,積極脫貧、爭先脫貧。
(二)以“改革創新”探尋路徑,激發脫貧攻堅動力大寧、永和兩縣堅持先行先試、勇闖新路,以改革促創新、以創新推動脫貧。
一是實施生態建設體制改革。作為生態脆弱地區,兩縣著眼于在一個戰場打贏脫貧攻堅和生態建設兩場戰役,積極探索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有力促進了貧困人口脫貧。大寧在全市率先實施了購買式造林,全面鋪開了5.31萬畝的造林任務,1339名貧困人口參與其中,人均收入11424元,帶動1339戶4330人實現脫貧。同時,聘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23人擔任生態護林員,帶動223戶669人實現脫貧。此外,在全國率先設立脫貧攻堅生態效益補償專項基金,每年拿出150萬元鞏固造林成果。據統計,大寧今年生態脫貧1562戶4669人,占全縣現有貧困人口的33%,占今年預脫貧貧困人口的43%;明年8.16萬畝生態建設任務將可帶動2088戶6264人實現脫貧,實現了生態建設和脫貧攻堅的深度融合。永和縣也組建了36家造林合作社,涉及1140個貧困戶家庭,戶均年收入1.2萬元;325名貧困戶被聘為護林員,人均年收入8000元。
二是探索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兩縣積極探索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建立村集體生產經營收益與貧困戶利益精準聯結機制,助力脫貧攻堅。大寧圍繞“黨建引領、改革創新、村社一體、股份合作、村民自治”的思路,在2個鄉鎮5個村試點探索解決“三農”問題、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比如大寧縣曲峨鎮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或“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貧困戶”的模式,黨支部組建村社合一的合作社,村民以耕地、林地、宅基地、資金及其他資產自愿折股入社,財政扶貧資金下達給合作社,形成了資產折股量化,貧困戶一人一股;合作社組織社員建設蔬菜大棚或者參股隆泰花卉雙創示范園,收益按約定比例分紅,既壯大了集體經濟,又實現了農民增收。永和縣坡頭鄉索駝村以生態農場養殖專業合作社帶動貧困戶養牛,村兩委把貧困戶分為三類:一是需要兜底保障的12戶;二是有養殖技術和能力的9戶,利用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為其修建牛棚、提供2頭小牛和飼養技術指導,并簽訂飼養合同,成品牛按協議價格收回,年純收入1.6萬元;三是無養殖能力和技術的29戶,由合作社與貧困戶簽訂代養牛合同,為每戶貧困戶代養1頭牛,由貧困戶提供牧草等飼養原料,戶均年純收入5000元左右。
三是進行資產性收益扶貧試點。大寧縣作為全省林業資產收益扶貧試點,探索建立財政涉林資金資產收益扶貧制度,將財政涉林扶貧資金股權化,建立市場主體與貧困戶的連接機制,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收益有分工”。比如,大寧森科農牧專業合作社與4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簽訂了入股合作協議,以太德鄉曹家莊村荒山造林和退耕還林4878畝作為基地,致力打造西山第一規模化皂角基地。入社農戶以國家造林補助量化入股,每年可獲得7%的收益,第十一年后,再分得合作社每年純收入的10%,實現40戶貧困戶穩定脫貧。
(三)以“產業發展”靶向施策,打造脫貧攻堅支撐大寧縣、永和縣將產業扶貧作為推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抓手,保障貧困人口實現持續穩定增收。
一是傾力培育特色產業。大寧全面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創建“有機大寧”的目標,大力培育特色產業。成功創建大寧縣出口水果質量安全示范區,建成高標準出口水果示范園6個,統籌整合1960萬元用于蘋果產業發展,發放農業特惠補貼157.5萬元用于支持中藥材、小雜糧、薯類等特色農業。永和整合資金3000余萬元,用于發展“一村一品一主體”,拓寬貧困戶增收渠道。同時,加大“喜和合”等品牌宣傳力度,努力打造“永和三寶”“永和珍寶”等一批能夠體現永和特色、引領產業升級、叫響全省全國的知名品牌。
二是加快重點項目建設。大寧今年先后引進了新大象集團投資11.35億元的百萬頭生豬養殖項目、山西隆泰集團總投資1.37億元的現代農業花卉雙創示范園區項目、河北鴻銳集團總投資4億元的一次性防護手套等產業項目。
其中生豬養殖項目全縣1615戶貧困戶報名參與,每戶合作期內年最低收益7500元。醫用手套項目部分生產線已投產,可實現年產值4億元,實現稅收2600萬元,出口創匯6000萬美元,可為1000名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永和累計投入23.8億元,經過十年的勘探開發,探明天然氣可開采量為500——770億立方米,2016年天然氣產能達到10億元,上繳稅費4954萬元,占財政總收入的31.66%。
三是推進旅游產業發展。永和近年來依托紅軍東征紀念館、乾坤灣等優質旅游資源,不斷加大旅游開發力度,積極探索“旅游+扶貧”新模式。特別是突出窯洞特色,采取政府補助的方式,總計發展農家樂148家。已投入運營的閣底鄉34家農家樂,收入已達到30多萬元,戶均增收8000元。
(四)以“聚焦民生”精準保障,扣緊脫貧攻堅根本大寧縣、永和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在做好脫貧兜底工作、避免返貧現象發生的基礎上,讓廣大群眾享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一是實施教育扶貧,促進教育均衡。大寧實行了學前教育到高中階段的15年免費教育,并對全縣19所農村小學進行教育資源整合,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永和與蒲縣宏源煤業集團責任有限公司達成協議,對2017至2020年錄取的所有二本B類以上建檔立卡貧困生進行資助,今年共資助15名6.96萬元。
二是實施健康扶貧,提升醫療水平。大寧成立了“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大寧分院”,組建了大寧縣人民醫院集團,推進城鄉醫療一體化。提高大病醫療救助標準,比省、市醫療救助比例高出15%,由70%提高到85%,在全省名列前茅。永和從2016年開始實施了“健康暖心”工程,為367人提供困難家庭大病救助和困難家庭醫療補助116.萬元;投資100萬元為13339名農村貧困人口購買了人身綜合保險,進一步遏制了因病返貧的發生。
三是實施保險扶貧,完善社會保障。大寧城市和農村低保實現了“兩線合一”,全面落實了困難殘疾人、高齡老年人生活補貼和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永和去年起為全縣所有貧困戶購買了意外傷害扶貧保險、大病醫療補充扶貧保險、人身綜合保險。此外,還購買產業保險,為全縣2146戶貧困戶棗農每戶購買一份紅棗保險,賠償金最高可達1000元/畝,確保棗農獲得穩定收入。
四是實施易地搬遷,阻斷貧困根源。對于“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深度貧困村,兩縣統籌考慮“人、錢、地、房、樹、村、穩”七個要素,實施易地搬遷扶貧工程。大寧建立了搬遷戶、村主任、“第一書記”、鄉鎮長、鄉鎮書記“五方簽字”核準機制,精準識別搬遷對象。永和精心選擇安置點,部分村的安置點在距離中心村2公里范圍內,方便群眾就近開展農業生產。
五是完善基礎設施,提高生活水平。兩縣注重加強民生基礎設施建設,大寧改造鄉村公路131.3公里,實施安全飲水工程45處。永和將先后于2018年底、2019年底,全部解決行政村網絡覆蓋、自然村人畜飲水問題。同時,78個貧困行政村全部通了照明與動力電,306個自然村全部通照明電。
(五)以“特色發展”挖掘潛力,拓展脫貧攻堅空間兩縣根據縣情實際,充分拓展扶貧渠道,形成了特色化、多樣性的扶貧舉措,產生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光伏扶貧成為深度貧困人口脫貧主渠道。光伏扶貧有覆蓋面大、受眾“零門檻”、收入可持續等優勢,對于無勞動能力的深度貧困人口,是脫貧的有力抓手。永和投資1.億元,實施了59個200KW村級光伏電站和2225戶戶用光伏電站,這兩項工程可保證4911戶貧困戶年穩定增收3000至5000元,覆蓋面達到68.8%,在全省領先。大寧實現了80個貧困村光伏電站全覆蓋,42座并網發電,累計收益191.7萬元。
二是“大寧技工”激發持續性品牌效應。大寧依托新引進的大集團,組織貧困勞動力赴石家莊、太原等地,培訓一次性手套檢測、花卉培育、光敏電阻、手機攝像頭研磨等技術含量較高的多種技能,致力打造“大寧技工”品牌,成功地讓1000余名貧困人口就地就業,形成了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的可喜局面。
三是電商扶貧為貧困戶帶來更多收益。永和自2015年開始,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組建了1個縣級電子商務營運中心和20個村級電商服務站,成立了電子商務企業聯盟,引入“公益山西”樂村淘、郵樂購等20余個平臺,縣域電商服務覆蓋率達30%。推出了“呂梁山貨”區域公共品牌和“乾坤灣”、“喜合和”縣域公共品牌。今年上半年,全縣網上交易額達到1050萬元。
四是社會幫扶為深度貧困地區注入生機和活力。太原永和商會數十位企業家,回到永和考察扶貧項目,初步達成合作意向86個。國內各大媒體、文化藝術界各大協會,對永和脫貧攻堅工作傾力幫扶。比如永和閣底鄉奇奇里村,與中國攝影協會共同推出了紅棗樹認領活動,每認領一棵紅棗樹,向貧困戶捐助120元,年底收獲紅棗10斤。僅48小時就認領棗樹1000余棵,籌集認領資金12萬余元,直接帶動村內65戶貧困戶戶均增收1600元。
三、大寧縣、永和縣脫貧攻堅工作的經驗和啟示大寧縣、永和縣不畏艱難、“咬定青山”,創新扶貧模式、拓展扶貧途徑,積累了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經驗,對其他同類型地區脫貧攻堅工作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大寧、永和兩縣把加強黨的建設、夯實基層組織作為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抓手,充分說明脫貧攻堅工作越是到了攻堅拔寨的關鍵時期,越是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二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不斷創新,充分激發創造活力。大寧、永和兩縣積極改革創新,探索適合本地發展的新路子、新方法,生態建設體制機制創新、農家樂建設運營機制創新成為脫貧攻堅工作的新動力,充分說明脫貧攻堅工作要發揮主觀能動性,解放思想、勇于創新,打破體制機制障礙,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路徑,從而提高扶貧措施成效。
三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實現精準扶貧。大寧、永和兩縣根據不同區域的地理條件,根據不同貧困戶的家庭具體情況以及貧困戶的個人意愿,分別規劃了不同的產業布局和扶貧措施,充分說明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工作,必須做到每戶一本臺賬、一個脫貧計劃、一套幫扶措施,徹底解決扶不到點上、扶不到根上、扶不到真貧上的問題,增強扶貧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四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多措并舉、“綜合造血”,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大寧、永和兩縣從產業發展、民生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全面發力,不僅有效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更形成穩定增加群眾收入的長效產業,充分說明必須堅持把脫貧攻堅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統籌謀劃、協調推進,多輪驅動、綜合施策,從根本上增強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
五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充分發揮社會各界的力量,合力攻堅。大寧、永和兩縣的脫貧攻堅工作,既壓實了各級干部的責任,又調動了貧困群眾自身的積極性,同時注重用好社會資源,鼓勵引導工業企業和社會知名人士投身到扶貧攻堅工作中,形成了強大合力。這充分說明,脫貧攻堅是我國全面決勝小康社會的關鍵環節,要堅持把干部力量、社會力量、群眾力量統籌起來,注重幫扶力量的合理搭配,奏響扶貧攻堅“大合唱”。
臨汾市委政策研究室
責任編輯: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