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到:“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的臨近,老年人的養老、健康、保健、娛樂等社會問題日益顯現出來。老年人口比例的逐步增長,對國家、對社會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如不在此問題上深思熟慮地創造一套完整系統的養老機制,確立一套穩固科學、持久的符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的老年生活模式,國家、政府、社會與公民的社會壓力、生活壓力、家庭壓力就會愈來愈大,我國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的成果就會被無形的社會壓力相抵消,從而嚴重影響和制約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之所以我國目前老年人口雖已達到1.7億左右,卻未凸現出老齡化問題給整個國家和社會造成較為明顯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舉國養老制的機制,為公民、為家庭扛起了大頭,政府的投入、社會的資助,家庭、子女的孝順,基本形成了一股強大的養老敬老風尚,促使著我們的老年人事業健康穩定的發展、前進,所以,我國老年人的養老、健康等問題,形成了一個基本的社會保障體系。
但是,這僅是眼下的樂觀評估,我們要清醒的預見到,到2015年,我國老年人口將增至2.21億人,老年人口比例將由13%左右增長到16%,未來10年將逼近20%,作為一個世界人口第一大國,20%老年人口比例對于我們這個發展中大國來說,形勢就可謂相當嚴峻了。特別是老年人口中的失能、失憶的人數逐步增多,健康醫療資源的嚴重匱乏,家庭成員所要承擔的養老責任和壓力將會逐步加大,很多2-2-1的家庭模式,很難適應照顧好、護理好老人的責任義務。
現階段我國的養老院大多是以能自理的老人為基礎設立的,對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缺乏心理和功能障礙的專業護理。這些老人養老更依賴醫院。進入老年疾病高發季節,部分老人更熱衷于在醫院度過。這些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不少患者的病情并不夠住院標準,為了得到較好的醫護照顧,醫院“壓床”現象嚴重,即老人長期住在醫院占據一個床位,有些老人在醫院里一住就是一年半載,個別的長達幾年,主要目的是養病而不是診治,相當于把醫院當成養老院。患有慢性病的老年患者重復、長期住院現象嚴重,其主要原因:一是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老人都要走過患病、治療、康復,再治療的這個過程,所以這類病人絕對數增加;二是經濟發展,老年病人對醫療質量和服務的要求提高;三是“空巢”老人增多,獨生子女家庭增多,不少子女因家庭模式和工作繁忙而無暇照顧老人,他們依賴醫院的照料;四是老年人或多或少都存在各種疾病,身體不好容易住院。此外,在醫保病人中,住院報銷比例高于門診,部分老年患者也認為住院更加劃算。
我國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當前,建立專業化、醫療化的“醫療型養老院”,已經是迫在眉睫,而醫院與養老機構相結合已是大勢所趨。醫院設立養老機構,從各個方面都有許多優勢。首先,醫院具備專業的醫生和護理人員,有利于提高養老護理質量,使老年人晚年生活得到改善和提高。其次,可以解決困擾老年人的就醫難問題,做到小病大病不出門,對患有慢性病老年人可以得到專業的康復指導和護理。再次,節約醫療資源,在充分利用醫院設施為養老院老人治療疾病的同時也為醫院增加了效益和收入,促進醫護人員的就業。國家、醫院、養老院老人三者受益。
(市人民醫院退管科 葛翠紅 杜淑俊)
責任編輯:邱睿
上一篇: 古縣老干部局“四字法”抓好作風建設
下一篇: 加大農業科技投入 助推轉型跨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