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醫生,要真正當好生命的衛士,不僅要有全面、高超的醫術,還必須要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熱心。
——題 記
醫院,是人類生命的神圣殿堂;醫生,是這座殿堂中的衛士。新的生命,從這里起步;垂死的生命,從這里獲取新生的希望。自古以來,七十二行中,醫務人員是最受社會尊重的職業之一。患者和親屬總是用“起死回生”、“妙手回春”、“華佗再世”、“白衣天使”等詞語,贊譽那些優秀的醫務工作者,表達著由衷的敬佩。在我認識的許多優秀的醫生中,臨汾市中西醫骨髓炎醫院院長任黃親,便是一位值得信賴、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好醫生,是一位杰出的生命衛士。2000年元月,她曾被原臨汾行署衛生局、臨汾地區醫學會和山西日報社臨汾分社授予“名醫百杰”榮譽稱號,并被評為“個人模范”。
那天,在臨汾市廣播電視局宣傳科長寧良杰的陪同下,我專程來到骨髓炎醫院采訪了任黃親院長。現年60歲的她,十分的沉穩,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慈祥、善良、忠厚、堅毅。她告訴我,她出生于山西省稷山縣翟東村。記事起,母親就體弱多病,長大后,在為母親求醫問藥的奔波中,親身體驗過因家庭貧寒而求醫艱難的滋味。小小年紀的她,就立志長大后當一名醫生,為那些生活拮據的患者解除病痛,為人類的生命保駕護航。1956年初中畢業后,經過短期培訓,她背起紅十字藥箱,回村當起了“赤腳醫生”。她邊參加勞動,邊刻苦攻讀醫學書籍,一有空閑就跑到鎮醫院拜師學藝。僅一年多時間,她的醫術就有了大幅度提高。后來,她被調到北吳保健站工作,既當司藥,又當會計,還要當護士。一身兼數職,早出晚歸,四處奔波,一天下來精疲力竭,她毫無怨言。她說,她用真誠、勤勞和恪守職責的精神,贏得了鄉親們的信任和尊敬。18歲那年,便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時,經上級衛生部門考核,獲取了“處方權”,真正肩起了人民醫生的神圣職責。“真是不易啊!”我從心底發出感嘆。
“唉,的確是不易!”任院長嘆了口氣,繼續說,1964年,22歲就擔當起南梁衛生所所長的重任。為了適應需要,她刻苦鉆研,全面實踐內科、外科、中醫、草藥,什么都學,什么都干。工作中,克服了數不清的艱難困苦,把小小衛生所搞得紅紅火火,各項工作都走在全縣鄉鎮衛生所的前列。前來參觀學習的人們一撥又一撥,縣政府的簡報接二連三地介紹她們的經驗和情況。她和她的衛生所引起了縣領導的重視,多次選派她外出進修學習。當時,北京中醫院的一名老中醫被下放到南梁衛生所。她抓住這一天賜良機,拜其為師,虛心求教。老中醫見她勤奮好學,便把所有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她。在老中醫的潛心教導下,她伏案秉燭,刻苦研讀了《黃帝內經》、《本草綱目》、《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千金妙方》、《瘍科綱要》、《醫宗金鑒》等十幾部中醫藥專著,翻閱了近百冊中西醫資料,打下了堅實的中西醫理論基礎,為她在新的醫學領域里不斷探索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您初次接觸骨髓炎是什么時候?”我問了一句。任院長沉思片刻,說道,是60年代中期的事兒,那時,經常有農民牽著腿爛流膿的牲口找她治療。她按照老中醫教的和醫書上說的辦法,試著給藥,居然治好了。不久,鄰村的一位小姑娘患了骨髓炎,在父母的陪伴下找到她。經過一番精心治療,也奇跡般地好了。這一消息,不脛而走,骨髓炎患者從四面八方涌入南梁衛生所。隨著患者的增多,南梁集資擴建,一座骨髓炎醫院應運而生。患者多了,病情雜了,她又開始尋找新的治療途徑。她四處拜訪專家教授,悉心搜集民間偏方、驗方,查閱國內外有關資料。又經過一番探索,逐漸掌握了不同類型的骨髓炎用什么方子,每個方子用什么藥、用多大劑量等數據,并一一研究確定下來。在場的一位知情者對我講,從此,她的名氣越來越大。小鄉村有只金鳳凰的消息,不知怎的,七拐八拐地傳進原臨汾行署第三招待所所長曹萬慶的耳朵里,他“三顧茅廬”將她聘請到招待所衛生所。這只金鳳凰終于飛出小鄉村,落在了“花果城”。
從任院長辦公桌上的一本資料中,我看到有這樣一段記載:化膿性骨髓炎,是人類的大敵。美國、法國、英國、日本等科學比較發達的西方國家的醫藥專家,在長達百余年的抗骨髓炎的大戰中,也是步履維艱,屢遭挫折。對那些病情嚴重的患者,除了截肢這種摧殘人體生理功能的笨辦法外,幾乎再也拿不出什么突破性的高招來。他們在多次同中國有關專家接觸、交流之后,意識到中華民族的瑰寶——中醫中藥的挖掘,是治療骨髓炎的有效途徑。但是,中醫中藥既像一片茂密幽邃的原始森林,又像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山,如何去開發探取,他們束手無策。于是,他們發出誓言:利用3至5年的時間,開發利用中國的中醫中藥,來攻克骨髓炎這個難題。令外國專家想不到的是,我們的炎黃子孫早就利用祖國的傳統醫藥這把寶劍,向骨髓炎發起了猛烈的攻擊。還在外國專家做著美夢的時候,我國成千上萬的能人志士,就已經攀登上治療骨髓炎的高峰,把中華民族的鮮艷旗幟,插上了峰頂。我欣喜地看到,在這支大軍中,跑在最前面的就是她——任黃親。我深知,在她攀登的路途上,有著黃河一樣的九十九道彎,有著大山一樣的千仞危壁。但在浩淼的醫海里,她像一位威武不屈的勇士,喊著殺聲,向著未知的領域沖刺!
有人說,困難、挫折是冶煉真金的熔爐,是磨煉強者的戰場,是英雄本色還原的地方!這話不假,任院長經過數度春秋寒暑的反復實驗、積累和總結,一種專門用于軟堅散結、祛腐生肌的“86——1”新藥,飽含著心血和汗水問世了。用它治療骨髓炎具有見效快、痛苦小、治愈范圍廣等功效。之后,為了找到治療效果更加顯著的內服外用藥物,她開始了挖掘祖國醫學寶庫的工程。為驗證掌握處方中的藥物劑量,她便在自己身上反復試驗。天道酬勤。她又先后研制出了用于消炎、止痛、消腫、軟堅的“骨炎丸”;用于補腎養血、溫經散寒、腎虛血虧、寒濕凝滯、傷筋蝕骨、傷口流膿、瘺骨不愈、骨髓炎反復發作的“補骨丸”;用于祛腐生肌、消炎止痛、腐肉不去、膿多、創口不易愈合的“萬能膏”;主治骨髓急性期、患部潰爛而腫脹疼痛的“消核膏”;用于提膿、祛腐、生新、骨髓炎潰破有腐肉的“三仙丹”;用于腐蝕、潰瘍、膿腐難去或形成瘺管、腫瘍成膿、不能自潰等癥的“白降丹”;用于生肌收口、主治骨髓炎腐盡、膿癢、促進愈合的“生肌收口散”;用于祛腐生肌、骨髓炎潰后、腐肉不去、肉芽不長、長期不愈的“祛腐生肌散”;用于益腎壯身、消腫止痛、舒筋活血、骨髓炎急性期破壞骨質或伴有病理性骨折的“雞膏”等10余種新藥方。她把發明的新成果和新技術科學地應用于臨床,使許多患者免受了截肢的痛苦。她的醫院,每年都要收治1000多名骨髓炎患者,治愈率竟高達98%。看著那眼花繚亂的藥方和治愈率統計表,我禁不住贊嘆道:“這在醫學史上真是一個奇跡啊!”
“任院長,您選擇當醫生的真實初衷是什么?”我直截了當地問。“為人民服務!”她隨口答道。我又追問了一句:“您和您的醫院贏得了社會各界的盛贊,靠的是什么?”她還是那句話:“為人民服務!”正談話間,一名患者走了進來,朝著我笑著說:“任院長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任院長忙搬過來一把椅子,這名患者剛一落座,就滔滔不絕地講起來。他叫王玉寶,54歲,是呼和浩特市運輸公司的修車工。1997年初,由于不慎雙下肢被汽車撞成粉碎性并開放性骨折。因治療不徹底,導致骨髓炎,疼痛難忍。每每發作起來,便哭天喊地,尋死覓活。他曾四處奔波,求醫于多家大大小小的醫院,花去5萬多元錢,病情不僅沒見好轉,而且越來越重。雙下肢呈黑紫色,腫得有碗口般粗,化膿潰爛。在病魔的無情折磨下,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幾次產生輕生的念頭,均被家人發現及時勸阻。后來,經當地有關專家診治,認為必須進行截肢手術,否則性命難保。他下定決心,寧死不截肢。2002年4月,他的親屬正為如何勸說其去截肢犯難時,從一位被治愈的患者口中,得知山西省臨汾市中西醫骨髓炎醫院院長任黃親治療此病有高招,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輾轉千余公里投醫到任院長的門下。
當拄著雙拐、骨瘦如柴、痛苦呻吟的王玉寶,被家人攙扶著走到任院長的面前時,她心疼地流下了同情的淚水。她憑著“白衣天使”救死扶傷的神圣職責和對患者滿腔熱情的服務精神,立即對其實施了一周的精心治療。控制住了病情后,馬上進行了手術。經過兩個半小時的手術,排除膿水達400余毫升。爾后,轉入常規治療,20余天后,王玉寶就扔掉了雙拐,行走自如了,使其免受了截肢之痛苦。他特意制作了一塊上書“醫德高尚”四個金色大字的巨匾,送給了任黃親。他無比激動地說:“是任院長的高超醫術和菩薩般的心腸,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挽救了我的家庭,她真不愧是‘骨髓炎克星’!”我問及他住院期間的感受,王玉寶一臉的燦爛:“就像在家一個樣,想吃啥喝啥,只要一句話,任院長就吩咐人給做啥。這不,天氣熱了,任院長又給我們購買了電風扇、涼席、毛巾被等物品。對待病人就跟她自己的親人一樣,任院長真是少有的好人啊!”望著眼含淚水的王玉寶,我被深深地感動了。任院長卻平靜地說:“為人民服務應當成為一個醫務工作者的自然習慣,若是沒有一片愛心,就不配當醫務工作者。”她的話擲地有聲。
那年的春節前夕,醫院來了一位名叫湯紅英的年輕女患者,雙上肢連同腰胸部均被石膏固定,生活不能自理,晝夜難以入眠。住院后,任院長為其卸掉了重“枷”,拍了Ⅹ光片,發現有死骨。她便親自主刀為湯紅英做了手術,取出9塊死骨。術后,她天天走到湯紅英的病床前,細心地觀察傷口的變化,并親自給其換藥、喂藥。精心治療一個多月,湯紅英康復了。出院結帳時,任院長了解到湯紅英的家庭生活困難。因為任黃親是從窮困中奮斗出來的,深切了解貧苦生活是個什么味道,所以毫不猶豫地為其減免了部分醫藥費。回到平陸老家,湯紅英立刻寫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表示誠摯的謝意。
更令我感動的是,運城市解州鎮有個叫李小平的男孩,年僅13歲,父母雙亡,無依無靠。房漏偏遇連陰雨,破船又逢頂頭風。苦命的李小平患上了骨髓炎,大腿腫得水桶樣粗,不住地流膿水,渾身散發著奇臭。好心的鄰居看娃快不行了,把他背到臨汾,交給了任黃親。看到這種情況,具有“賢妻良母”美譽的她,非常同情娃的遭遇,啥話沒說,收留了身無分文的李小平,當作自己親生兒子一樣對待。她一邊為孩子精心地手術治療,從腿里抽出1000余毫升的膿液,一邊和孩子談心交心,鼓勵他樹立起生活的信心,還一日三餐地做上可口的飯菜,端到他的病床前,看著娃一口一口地吃完,才放心地離開。在任院長無微不至的照料下,李小平終于又恢復了天真活潑的天性。出院時,李小平撲到任院長懷里,哭喊著:“任媽媽,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您的大恩大德!”李小平一步一回頭地哭著走了,而任黃親為治好李小平的病,自墊醫藥費近萬元的事兒,卻被人們傳為佳話,廣泛贊頌。
屈指一算,任黃親打沿著鄉間泥濘的小路,帶著滿身黃土的氣息,走進“華夏第一都”——臨汾,創辦起中西醫骨髓炎醫院已經17度春秋了。17年來,她的心扉無時無刻不在以最大的角度向骨髓炎患者敞開,以至于解除患者之病痛,護衛患者之生命,成了她人生最大的心愿,最執著的追求。任黃親正在義無反顧地用心血和汗水,鑄造著一座愛的豐碑,鑄造著自己輝煌的人生!被她的精神感染著的我,利用業余時間伏案寫就了一篇長篇人物通訊,參加了由人民日報市場報等6家新聞媒體共同主辦的全國第三屆“新世紀之聲”有獎征文比賽,獲得了三等獎。她作為文章的主人公,獲得了“當代中國改革新聞人物”稱號。我和她一起晉京參加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頒獎大會,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歸來的途中,我問她:“任院長,您有何感想?”她直抒胸臆:“我感想很多,可想的最多的還是怎么樣提高醫術,能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切實當好生命的衛士!”聽了她的樸實話語,我又一次被感動了……
這就是任黃親,一個普通而又偉大的女性!
(原載《臨汾廣播電視報》平陽人物2002年8月12日,2003年4月,在由《人民日報市場報》、《中國新聞出版報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法制部》、《中國武警雜志社》、《中國文化報社》、《中國作家雜志社》聯合主辦的第三屆“新世紀之聲”《共和國頌歌》征文評選活動中,獲通訊類三等獎,收錄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國頌歌獲獎作品選》一書;2003年9月1日,作者和主人公走進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了頒獎儀式,受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傅鐵山,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懷西的親切接見,并合影留念)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