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秉純傳說是流傳于襄汾縣及周邊地區,以歷史人物盧秉純為原型,記述其光輝一生的民間傳說故事。
據《襄陵縣志》載,盧秉純,襄陵縣東關廂(今襄汾縣襄陵鎮東街)人,他從小聰明穎悟,勤奮好學,博聞強記,才智過人,被譽為“平陽才子”。清乾隆年間,曾任翰林院編修、京畿道監察御史,出任過兩屆江南學臺,還在南宮教過太子,世稱“太傅”。
告老還鄉后,盧秉純不以職高而倨傲,時刻體恤民情,樂為鄉民排憂解愁,致力于鄉梓興利除弊之事,又以培育后進為懷,曾于汾、沁、澤、潞一帶設帳講學,所授生徒登甲第者以百計。盧秉純擅長于著文賦詩聯對,有“八磚學士”之稱,著有《龍泉堂稿》、《折桂堂詩集》傳世。
在襄汾縣流傳至今的盧秉純傳說故事有四十余則,多以其家世身世、少年成長、考取功名、中年為官、老年回鄉、詩文軼事為主題,既有老鼠穿西門、縣官把門、天賜白銀等身世傳說,還有盧秉純與銀杏花、鳳凰點穴、魁星點斗、智還草帽、巧制燈籠、螞蟻報恩等成長的故事;既有考解元、金殿巧對等考取功名的故事,還有金瓜銀茄、解讀“二蟲”、題扇、賞景題佳聯、兩任主考、酒館題字等為官研學的故事;同時還有倒背黃歷羞狀元、反聯相譏收生徒、智護趕車人等告老還鄉的故事。
盧秉純的傳奇經歷、精深學問和高尚道德,為襄陵民眾所稱道,在為后世子孫樹立學習楷模、道德標高的同時,也在數百年的傳承中,通過無數講述者和受眾的口口相傳、互動創新、加工移植,集體創作成為具有幽默詼諧、趣聞軼事、鄉賢文化、家風傳承、民風教化特征,具有文學價值、審美價值以及社會教育價值的民間傳說文本。同時,傳說故事也不斷豐富著盧秉純作為歷史人物的文學理想人格。
近年來,隨著民間文學的受眾萎縮,盧秉純傳說也不可避免的式微衰落,但在襄汾縣諸多民間文藝愛好者的堅守努力和挖掘整理下,盧秉純傳說故事群還在不斷豐富,其當代傳播意義也有待社會大眾共同努力。
據《臨汾非遺名錄》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