鼉鼓發掘于華夏文明的起源地襄汾縣陶寺遺址,距今有4000多年歷史,被公認為“天下第一鼓”,冠以“靈鼉之鼓”之美稱,是最具區域代表性的鼓樂文化之一,也是幾千年來鼓樂發展的基石。
鼉鼓,是指用鼉(“鼉”又稱“揚子鱷”)皮蒙的鼓,其聲亦如鼉鳴,形似水桶。丁陶鼉鼓打擊樂是依據汾河之畔晉南民間流傳數千年的鼓樂曲譜挖掘整理而成的,它吸取民間鼓樂的經典精華,以鼉鼓的形狀成雙組合,在鼓樂的擊打技巧上,靈活多變,手與槌交替擊打,左右交錯。
鼉鼓打擊樂在廣場和舞臺均可表演。廣場表演人數在50人之上,氣勢雄偉,場面壯觀;舞臺表演包括將鼓和左右帥鼓領奏,4面立鼓和18面小鼓手槌齊奏,左右交錯擊打,三人相互擊打,6人相對擊打,將帥鼓與其合奏等內容,再現了帝堯之都兒女借鼉鼓之靈同自然抗爭,不屈不撓;與天地同歡,生生不息與天地共存的精神。
雖然,現在的丁陶鼉鼓僅是在復原傳統鼉鼓形制、吸收傳統打擊樂曲牌的基礎上創新發展而來,但丁陶鼉鼓在挖掘中得以保護,在保護中得以傳承,在傳承中得以發展的歷程,無疑是保護傳承古老音樂藝術的優秀案例。據《臨汾非遺名錄》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