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泥塑,是流傳于洪洞、蒲縣、汾西、霍州一帶的傳統泥塑工藝。
據傳,洪洞泥塑最早由一戶陜西米脂人帶入溝北村世代相傳,后由溝北村郭作祿傳至雙昌村樊憲瑞,再由樊憲瑞傳于郭香鎖。郭香鎖作為洪洞泥塑的代表性傳承人,繼承了洪洞縣流傳幾百年的傳統泥塑造像工藝,并不斷吸取雕塑藝術精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泥塑造像工藝,主要用于洪洞及周邊地區的寺廟道觀神祇造像。
洪洞泥塑造像用料考究、工序繁雜、工藝精湛,一般分為制泥、植桿、粗模、成形、著色五大工藝流程,每個環節都有著嚴格的工藝要求,對手工藝人的雕塑功底、文化底蘊、造像構思和制作經驗都有著極高的要 求。
制泥須選用粘性強、顆粒細的泥土,經手工捶、打、摔、揉后,根據不同環節(粗摸泥和成型泥)的用料需要,加入細碎麥稈、棉絮、頭發、麻、紙、粘合劑、沙等原料;植桿則是根據造像的類別、形制,通過植架桿和捆稻草,完成造像的“骨骼”機構;粗模是用前期揉好的泥,在“骨架”上塑出大體形狀;成形則是泥塑造像中最關鍵的環節,需要用后期細泥在粗模上,用專業泥塑工具作細部雕刻,有時須用火烤燈烘,反復多次打磨細雕完成泥塑的素形;著色為泥塑的最后一道工序,手工藝人一般會按照佛像或神像傳統服飾和配飾色彩來上色,著色一般選用礦物顏料調以水膠,按照上底色、打磨、彩繪等工序完成。
洪洞泥塑作為寺廟造像的重要工藝,不僅是傳統泥塑的典型代表,更包含著重要的民俗信仰內涵,具有重要的工藝美術和民俗文化價值。
據《臨汾非遺名錄》
責任編輯:實習生衛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