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記者 王小庚) 發展生產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因地制宜培育產業是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今年以來,我市特色農業產業精準扶貧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以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主要扶持對象,重點推進“六大特色農業產業”扶貧,強化貧困地區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創新利益聯結機制,構建產業帶動力強、脫貧成效顯著的產業扶貧新格局,讓產業發展成果真正惠及廣大貧困群眾,確保全市特色農業扶貧行動目標如期實現。
圍繞我市農業“三大板塊”戰略布局,精準對接貧困地區自然條件、資源稟賦予產業基礎,今年市委、市政府劍指農業產業扶貧這一“短板”,高效快速推進雜糧、水果、中藥材、蔬菜、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六大特色產業扶貧,切實增強提升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實現更好發展的內生動力和“造血”功能。
推進雜糧產業扶貧。以“保特、創優、增效”為目標,以農業部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和“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有關意見為指導,我市在浮山、古縣、安澤、吉縣、永和、隰縣、汾西等縣加大雜糧產業發展力度,突出谷子、雜豆主導品種,推進貧困地區雜糧產業做大做強。在蒲縣、隰縣大力發展綠色有機無公害馬鈴薯種植,建設全省重要的馬鈴薯優質種薯、加工專用薯、鮮食薯科研生產基地和加工基地。
推進蔬菜產業扶貧。我市進一步優化蔬菜產業布局,調整蔬菜產業結構,推進貧困縣設施蔬菜和特色露地蔬菜發展,增強非貧困縣蔬菜產業對貧困人口的帶動能力,充分發揮蔬菜產業在全市脫貧攻堅中的作用。
推進水果產業扶貧。我市在汾西、大寧、蒲縣、鄉寧、永和、浮山、安澤、曲沃、襄汾、堯都、霍州等縣(市、區)推進果業發展工程,以果業“三品”提升行動為契機,大力實施六項重點工程,確保建檔立卡貧困戶長期受益,使果業真正成為持續穩定增加貧困地區經濟收入的強農富農產業,實現果業發展和脫貧致富“雙羸”。
推進中藥材產業扶貧。在全市10個國定、省定貧困縣大力實施“中藥材產業崛起工程”,以發展我市優質道地中藥材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健全完善農戶與產業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全市貧困農民參與中藥材產業發展,在產業發展中實現脫貧增收。
推進農產品加工產業扶貧。立足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資源優勢,依托貧困地區農產品加工“513”工程龍頭企業,以幫助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增收為目標,以推進種養基地建設、吸納貧困戶就業為基本路徑,支持帶動作用明顯、吸納就業效果顯著的龍頭企業率先發展,加快推動農村貧困人口就業增收、脫貧致富。
推進休閑農業產業扶貧。以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實現脫貧攻堅為核心目標,以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戶尤其是以10個山區貧困縣貧困戶參與休閑農業為主攻方向,依托貧困地區優美的山水田園風光和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將休閑農業發展與現代農業、美麗鄉村、生態文明、文化創意產業建設融為一體,把農家庭院變成豐富市民生活的“農家樂園”,把農業產區變成居民親近自然、享受田園風光的景區,保障農民收入“一季兩收”“四季不斷”。
記者日前從市特色農業扶貧工作領導小組獲悉,2016年,10個貧困縣特色農業產業計劃帶動貧困人口29394人脫貧,實際帶動貧困人口29735人脫貧,占計劃的101.16%;7個非貧困縣特色農業產業計劃帶動貧困人口5008人脫貧,實際帶動貧困人口5086人脫貧,占計劃的101.56%。
責任編輯:實習生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