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非遺潤童心,春啟傳承路。近日,一場由吉縣文旅局與吉縣教體局聯合舉辦的“非遺進校園,文化共傳承”主題活動在吉縣東關小學舉行。
活動中,吉縣文化館宣講員為師生們介紹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吉縣嗩吶。她詳細講述了嗩吶的歷史淵源與藝術特色,讓在場師生對這一傳統藝術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
隨后,傳統嗩吶曲目《釘缸》精彩上演。激昂的嗩吶聲瞬間點燃了現場氣氛,孩子們的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有的情不自禁地跟著節奏搖擺,有的興奮地鼓掌叫好,整個校園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中。
在嗩吶演奏的余音中,宣講員又為學生們介紹了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通過聲情并茂的講解,學生們對清明節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認識,再一次感受到了傳統節日的魅力。
緊接著,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垛子福花饃也閃亮登場。“子福花饃是清明節期間吉縣家家戶戶必備的傳統美食,象征著吉祥和幸福。”在專業老師的介紹和指導下,孩子們體驗了制作花饃的樂趣,他們熱情地圍在一起,目不轉睛地觀察著每一個制作步驟,從和面、揉面、造型到蒸制,每一個步驟都讓他們大開眼界。
活動現場,該校學生葛楠軒難掩激動之情:“今天的活動太有意義啦!其中,我最喜歡子福花饃現場教學環節,給我們科普了好多知識。專業老師演奏的嗩吶聲音響亮又好聽,太震撼了。還有清明節由來的講解,讓我對這個節日有了更深的認識,學到好多新知識。”
吉縣文旅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本次‘非遺進校園’活動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線,以豐富多彩的非遺體驗課程為載體,以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為目的,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培養創新能力,為傳承好、發展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
記者 郭 媛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