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一年之計在于春。時下正是果樹加強管理的關鍵時期,在“蘋果之鄉”吉縣,塬面上處處可見果農忙碌的身影。
近日,在吉縣壺口鎮東城村,一場果樹管護技術培訓正在村里的果園進行。“種樹就像養孩子,養這么大多不容易,要好好管護。”面對圍攏在身旁的十多位果農,手拿修枝剪的鎮果樹站站長強貴家一邊示范一邊講解,“我們將這根好枝的皮削開,插入果樹皮與木質部之間,這種方法適合于春季枝接,容易掌握、速度快、成活率高,豐產期時間短。為了防止被風吹斷,我們還要對它進行加固……”隨著強貴家的講解,一旁的果農馬保山麻利地用薄膜將嫁接部位纏緊。
這樣的技術培訓,馬保山不知參加了多少次,加之多年的管護實踐,早已使他成為果農眼中的“土專家”。“我種了20多年蘋果,用平接換優、高接換頭的方法,把430棵果樹換了一茬兒。”在自家的果園里,懂技術的馬保山“現身說法”,“我嫁接的果枝一般都是第二年開花、第三年掛果,第四年豐產。現在的品種是‘蓬仙紅’‘紅將軍’,上市早、果皮薄、口感好、著色好、果個大。今年套了兩萬多個袋,明年還能多套一萬多個袋。”
同樣,在壺口鎮雷家莊村,果農劉振發也小有名氣。這兩天,他正趁著雨后土壤松軟的時機給自家果樹苗施加沼液肥。劉振發告訴記者:“以前種的‘紅富士’適合低溫,成熟較晚,不太適合我們村的海拔高度。加上這幾年的雹災傷了樹身,所以每年都是投入多收入少。”2019年,身為村里果樹技術員的劉振發帶頭采取“拔老換新”的方式更新果園。在深翻土地、歇地兩年后,去年,他把原來的260多棵老樹全部換成了新品種。“到時這個品種的蘋果能早上市20天左右,可以先賣個好價錢。”望著正在茁壯生長的138棵小樹苗,劉振發充滿期待地說。
就在劉振發不顧料峭春寒給樹苗施肥時,不遠處的果園里傳來陣陣電鋸聲。記者走近一看,原來是同村的果農陳忠娃正請人給自家的果樹“動手術”。眼見一截截老枝被鋸掉,陳忠娃說:“以前舍不得鋸枝,果園枝量大,通風透光差,直接影響了蘋果的品質和收入。今年我下決心把老枝子鋸了幾乎一半,間隙明顯大多了,這樣蘋果園的通風透光會好些,希望能有個好收成。”
對此,強貴家介紹:“蘋果是壺口鎮的主導產業。可是,由于近幾年連續的凍災、雹災、風災等自然災害,不僅傷了果花、果面,也傷了果樹,使得蘋果品質下降,在投入產出不成正比的情況下,許多果農失去了管護的信心。所以我們按照全縣果業發展思路,根據不同的情況,大力推進老齡化果園改造,促使果園提質增效,果農收入增加,果農信心提振。近年來,通過‘減密間伐、平接換優、高接換優、拔老換新’這些換優改良措施,全鎮已改造果園面積約占果園總面積的40%。”
吉縣蘋果好看、好吃、好存,該縣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蘋果最佳優生區之一,蘋果種植面積達到28萬畝,是農村收入的主要來源,可以說,蘋果成就了吉縣。然而,由于發展較早,其品種結構不合理的弊端也日漸顯現出來,老齡低效果園更新改造便成為這一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我們的主栽品種比較單一,‘紅富士’栽培面積超過全縣總面積的85%,并且樹齡、品種老化。另一方面,早、中、晚熟品種搭配不合理,晚熟品種約占85%以上,早熟品種不足5%,中熟品種也只占10%左右。由于成熟期過于集中,造成果品采后市場銷售壓力大。”吉縣果業服務中心副主任竇興華介紹,為了充分發揮蘋果產業的經濟優勢和生產潛力,近年來,吉縣縣委、縣政府大力實施蘋果產業提質升級新戰略,調整品種結構布局,改變生產模式,加快品種更新步伐,目前已有5萬畝果園完成技術改造。
“為了提升蘋果效益,我們積極引進優新品種,根據各鄉鎮海拔不同,將早、中、晚熟品種合理優化。海拔800米以下的沿黃鄉鎮,以早熟品種為主;海拔800-1000米地區,以中熟品種為主;海拔1000米以上地區,以晚熟品種為主。”竇興華說,“今年,全縣將改造老齡化果園5000畝,建設2個蘋果高新科技示范園、建設5個蘋果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區、15個創新技術試驗示范園,示范帶動全縣果業標準化、產業化發展。”
目前,吉縣蘋果試驗示范站已建立了吉縣大數據智慧果業公共服務云平臺。該平臺通過運用物聯網技術、基地可視化監控、大數據信息收集,通過云計算智能分析、遠程專家會診等手段,科學指導病蟲害防御、智能水肥一體操作、自然災害防控、農特產品追溯及網售等方式,實現農業生產成本降低、生產效率提高、產品質量提升和生態環境改善,引領蘋果產業逐步實現智能化。
人勤春來早,老樹發新枝,吉縣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令人期待。
記者 孫宗林 韓曉芳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