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妙棋盤活全局
——吉縣實施“5+1”易地扶貧搬遷紀實
臨汾新聞網訊 如何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造福百姓?吉縣按照“兩年任務一年完成”的要求和“搬遷跟著產業走、模式跟著意愿走、標準跟著規定走、工期跟著任務走、干部跟著服務走”的思路,突出脫貧目標導向,堅持因地制宜原則,采取統規自建的方式,探索推廣了“行政村就近集中安置、建移民新村安置、依托小城鎮或工業園區安置、依托鄉村旅游安置、五保集中統一安置和分散安置”的“5+1”安置辦法,將搬遷與就業緊密銜接、有機融合、同步推進。
因地制宜,搬遷順應民意
易地扶貧搬遷的原則是尊重群眾意愿,結合村情實際,因地制宜、政府引導、村級規劃,根據不同家庭的不同狀況,由搬遷戶自主選擇安置方式,做到因戶施策。
該縣柏山寺鄉官莊村黨支部書記蘇敖森召集全體村民召開會議,通過征得群眾一致同意,采取統一規劃、統一購置原材料、統一施工的方式,配套基礎設施和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完成了西掌移民新村建設,建設工期短、成本低,群眾十分滿意,2016年在全鄉率先實現了全村無危房、無土窯洞住戶。
對于特殊困難群眾,該縣對這部分困難群眾給予社會保障兜底,采取統一安置。屯里鎮太度村就是統一安置的一個典型案例,該村有19戶22口基本沒有勞動能力和建設能力的貧困戶需要安置,經村“兩委”班子與貧困戶協商達成一致意見,由村里負責安置房屋的建設,讓19戶貧困戶住有所居的同時,生活也有了保障。
公平公正 社會和諧穩定
該縣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民心工程和陽光工程來實施,既改善了貧困人口的居住條件,也得到了群眾的信任和支持,促進了農村的和諧穩定。
對于貧困群眾脫貧、貧困縣摘帽是好事,但要把好事辦好也不簡單、也不容易。只有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做細做實才能化解群眾心頭的怨恨。
在搬遷戶確定上,該縣嚴格遵循個人申請、村民評議、張榜公示、鄉鎮審核這一程序。在資格認定中,對不能納入搬遷戶的群眾,特別是一些有安全住房但標準不高的貧困戶,耐心講政策、講道理,消除他們的情緒,爭取理解和支持。
在建設過程中,充分尊重群眾意見。對施工隊的選擇,由搬遷戶自主確定,搬遷戶是實施主體,只要按照統一的規劃、標準、風格施工建設就行。
嚴格標準 落實政策不走樣
該縣從建房、自籌資金、同步搬遷、配套設施四個方面嚴格標準,要求建房標準,平均每人不超過25平方米,房屋結構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或磚混結構,由群眾自主選擇建設一層或多層;宅基地根據縣里實際,原則上每戶不超過0.3畝。
要求自籌資金標準,每戶不超過一萬元,防止搬遷戶舉債建房的情況發生。該縣易地扶貧搬遷主要采取統規自建的方式,大幅降低了搬遷戶的建房成本,基本控制在每平方米900元—1100元之間,建檔立卡貧困戶易地搬遷自籌資金都在一萬元以下,絕大多數集中搬遷戶實現了零自籌。
該縣制定同步搬遷標準,同步搬遷必須為整村搬遷,且貧困戶占比在40%以上。
配套設施標準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集中安置戶均補助2.1萬元,配套公共服務設施戶均補助1.77萬元,配套建設補助資金由鄉鎮統籌安排使用。且集中安置點必須達到通水、通電、通路“三通”標準,實現綠化、亮化、美化。
有的村個別戶想搭同步搬遷的“車”,但因為實現不了整村搬遷。對于這樣不符合標準的,該縣全部嚴格執行標準,嚴格拒之于政策門外。
產業支撐 穩得住能致富
該縣在規劃建設搬遷安置點的時候,充分考慮到產業發展和政策扶持,一方面方便群眾居住和生活;另一方面利于群眾發展產業和生產就業。利用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幫助易地扶貧搬遷戶改善果園基礎設施,提升他們的發展能力和抗災能力,大部分搬遷戶都依靠發展蘋果產業實現脫貧致富。
屯里鎮桑峨村、太度村在實施易地搬遷時,主要圍繞發展鄉村旅游來布點,貧困群眾積極參與到鄉村旅游中,僅今年“五一”期間,就有三五千元的收入;車城鄉蘭家河綜合性移民安置點,以及其他城中村、城郊村的搬遷群眾,主要依托蘋果產業加工園區和城市的建設管理,重點是加強就業技能培訓,使他們有活干、有收入,200余名貧困戶在自己移民搬遷新家附近的山西達明一派食品有限公司、山西頂吉食品有限公司實現就近就業,住有所居。
如今,該縣1162戶2800口人的易地移民搬遷戶搬遷房已全部達到入住條件,“5+1”一招妙棋激活易地扶貧搬遷辦法的出臺,讓吉縣易地移民搬遷戶全部實現了住有所居。
(閆海斌)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