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向到邊全覆蓋縱向到底無死角
臨汾新聞網訊 (通訊員 陳健翔)吉縣屬黃土高原殘垣溝壑區,境內山高坡陡,土石結構松散,地質環境脆弱,是地質災害的多發區和易發區,全縣排查出地質災害隱患點312處,共涉及群眾4227戶、15689人。近年來,吉縣堅持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為關心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全黨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參與,通過“五抓五強化”措施,大力實施治理項目工程,全力維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和諧穩定。
抓包聯,強化責任落實。該縣堅持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為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行了縣級干部包鄉鎮、鄉鎮干部包行政村、村干部包自然村、組干部包重點戶;縣國土局班子成員包鄉鎮,鄉鎮國土所包行政村;縣直各包村單位在包扶發展的同時,包地質災害防范;特別是城區環境脆弱、人口密集的重點區域,由副縣級以上干部包聯25條溝巷,層層簽訂包聯工作責任書,明確各級各部門的工作責任、工作任務和工作紀律,落實了全縣312處隱患點的防治責任單位、責任人。在全縣構建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覆蓋、無死角”的地質災害防治責任網。
抓預防,強化隱患排查。在地質災害防治中,該縣首先從隱患排查、監測預報工作著手,深入開展“三查”,即干部查,組織縣、鄉、村干部進村入戶指導排查;群眾查,發動群眾開展拉網式排查;專業查,聘請地質災害防治專家、防汛專家,對重點區域進行研判排查,排查出的隱患全部登記造冊,明確了責任單位74個,確定了監測責任人83名、監測員240名,設立了地質災害預警點32個、永久性警示牌268塊。汛期堅持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實行隱患區群眾“十戶聯防”辦法,建立了群專結合、技物結合全天候、無縫隙的隱患排查和監測預報工作機制。
抓宣傳,強化教育引導。該縣利用電視、互聯網、報刊、手機報、中心廣場LED大屏幕等各種平臺,廣泛深入地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特別是播放歷年來地質災害專題片,用身邊事警示教育群眾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自覺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利用“4·22”地球日、“5·12”防災減災日、“6·25”土地日等節點,開展地質災害科普知識“進校園”“進千村入萬戶”活動,組織專家深入鄉鎮、村委、學校、隱患區“面對面”進行指導培訓,切實增強了全縣干部群眾識災、報災、防災、避災的意識和技能。
抓應急,強化能力建設。該縣成立了縣地質災害應急指揮中心、地質災害預警監測信息中心,組建了一支50人的縣地質災害應急搶險隊和8支共90人的鄉鎮應急搶險隊,確定了30臺應急搶險救援機械,建設了能容納600多人的避災安置板房,配備了30頂避災安置帳篷。從縣到鄉鎮到村委每年都對地質災害防治應急預案進行修改完善,舉行各層級、各類型應急演練,切實提高應急能力,確保發生險情災情時反應快速、處置科學。同時,該縣加強應急值守與信息報送工作,落實領導帶班制度、24小時值班制度和險情即時報告制度,確保通訊信息暢通,發現情況及時防治。
抓治理,強化工作創新。針對地質災害點多面廣、隱患性質復雜的實際,該縣堅持因地制宜、科學施策、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工作方法,對險情重、危害大的隱患點,組織專家會商研判,分門別類制定治理規劃和治理方案,明確路線圖、任務書、時間表。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該縣先后投入1412萬元,治理地質災害隱患16個,解除了162戶、548名群眾的地質災害威脅;2015年啟動實施了地質災害治理搬遷試點項目,整體搬遷安置304戶,改善了西關村、學背后村地質災害隱患區群眾的居住條件。同時,該縣在實施危房改造、移民搬遷等項目工程中,優先考慮地質災害隱患區域的貧困群眾,鼓勵和支持他們主動搬遷。對暫時不能治理的隱患區,及時向群眾發放隱患告知書和避險明白卡,指導群眾增強自我防范意識。在汛期地質災害多發期,縣財政給險情隱患大的住戶每戶每月發放300元的臨時租房補助,組織群眾及時搬遷避讓。2015年,吉縣降雨量大,地質災害險情十分突出,有關部門先后組織300余戶、1100余人進行了及時搬遷避讓,雖然發生了16起險情,卻未發生人員傷亡事故。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