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正濃,蘋果飄香。地處呂梁山南端的吉縣,迎來了一年一度的蘋果收獲期。
在城北垣、勒馬垣、中垛垣、東城垣、趙村垣等10大垣面的果園里熱鬧分凡,隨處可見采摘裝運蘋果的果農忙碌的身影。剛剛把蘋果出售完的吉昌鎮蘭古莊村果農陳建民松了一口氣,今年他家7畝果園能收入8萬元,比去年多了3萬余元。
雖然今年天氣干旱,但因為果園里有澆灌設施,陳建民在蘋果坐果期、膨大期等關鍵時期,澆了幾次透水,蘋果個頭反而比去年大,著色也好,被太原市一家果商看中并購買。
“海拔高、溫差大、光照足、無污染、無霜期長,加之土層深厚,節令分明,非常適宜蘋果生長和營養物質積累,具有得天獨厚的蘋果生產優勢,是全國蘋果最佳優生區?!奔h分管農業的副縣長白占奎介紹說。憑借這些優勢,吉縣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全國無公害蘋果生產示范縣、名優特蘋果生產基地;被省政府確定為全省優勢農產品蘋果示范基地縣和“一縣一業”蘋果基地縣。
從1987年大規模發展蘋果以來,經歷了80年代打基礎、90年代擴規模、近幾年抓轉型提品質的發展歷程,到現在全縣蘋果面積已達到28萬畝,年產量18萬噸,產值8億元,農民人均果品收入6000余元,蘋果已成為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和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
據吉縣果業服務中心主任丁春剛介紹說,在吉縣農業經濟構成中,蘋果產業達到了5個80℅:蘋果面積占到了總耕地面積的84.8℅,82.3℅行政村是“一縣一業”蘋果專業村,80℅以上的農民從事果業生產,蘋果收入占農業總收入的8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0℅以上來自于蘋果。
近年來,吉縣縣委、縣政府為加快果業發展步伐,緊抓全省“一縣一業”的政策機遇,按照產業化開發、精細化管理、標準化生產、有機化開發、精品化包裝、品牌化營銷的思路,提出“蘋果富民,在提質升級上取得新突破”的戰略舉措,全力推動吉縣蘋果產業管理模式由粗放型向標準化、精細化轉變,生產目標由無害化向綠色化、有機化轉變,經營方式由規模數量型向優質高效型轉變,營銷方式由果園分散交易向中心市場交易、組織直銷和出口轉變。探究該縣蘋果產業的發展,主要得益于四個方面:抓規劃落實,擴張種植規模。規模擴張是實現蘋果產業化的基礎,吉縣采取政策扶持、行政推動、市場拉動等措施,每年以上萬畝的規模擴張,蘋果總面積動態穩定在28萬畝,農民人均3畝果園。一是強化行政領導。成立了由政府縣長為組長,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果業發展領導組,統一組織協調、指導推進全縣的果業發展。
二是優化品種結構。在沿黃地帶,發展嘎拉、美八、新紅星等早、中熟品種;在縣城周邊優生區域,大力發展紅富士等晚熟品種;在東部高寒地區,發展澳洲青蘋、秦冠等加工品種。三是狠抓示范帶動。選定10大蘋果生產重點垣面創建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著力解決制約果業發展的肥水瓶頸,精心培育百座精細化管理示范園。四是落實優惠政策。實行政府出資補助、鄉鎮集中采購、果農報領栽植的惠農扶持政策;整合水利、扶貧、農發辦等項開發資金,鼓勵企業、專業合作社和個人投資舊村改造、荒坡改造,開發蘋果栽植土地,封閉重點優生區;統籌農業科技培訓、科技推廣經費,捆綁用于蘋果技術研發和示范推廣補助;對蘋果深加工企業在立項、用地、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
抓標準化生產,提升蘋果品質。該縣以有機蘋果產業開發為目標,以標準化生產為突破,充分利用吉縣作為全國蘋果最佳優生區特有的生態條件,著力提升管理水平和果品品質,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蘋果生產,推動產業效益不斷提高。先后出臺無公害蘋果、綠色蘋果、有機蘋果標準化生產方案,大力推行“八改十配套”操作規程,全面推廣果實套袋、生物覆蓋、節水栽培、疏花疏果、生物物理防治、人工授粉等標準化生產關鍵技術和畜——沼——果“三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通過搭建果園防雹網、安裝太陽能殺蟲燈、防護欄、建設管護房、配套農機具等完善果園生產設施;組織實施了創建10個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區、培育100座精細化管理示范果園、培訓萬名生產技術標兵“十百萬”工程;深化“??h共建”合作,組建果樹科技研究所,建設“產、學、研”基地,組織重大課題技術攻關,引進高新栽培管理技術,以強力的科技支撐實現管理精細化、品質高端化,全縣優質果率達70%以上,商品果率90%以上。同時,吉縣大打特色牌,針對男女老幼不同消費群體,開發富鋅、富硒、富鈣、SOD等功能保健蘋果。特別是依托呂梁山連片特困地區百萬畝山地有機蘋果項目,建設有機蘋果生產示范園區和標準化生產技術示范區,吉縣蘋果又將迎來新的“轉機”。
抓營銷網絡,開拓銷售市場。“好山好水出好果,好果還得好吆喝?!笔袌鼋洕褪茄矍蚪洕?、注意力經濟,更是品牌經濟。吉縣以市場育品牌、以品牌托市場,大力提升吉縣蘋果知名度、美譽度和市場競爭力。實施了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三品一標”認證;進北京、上太原、下廣州、到深圳、赴南寧,積極利用世博會、農展會、推介會等平臺,大宣傳,大推介,吉縣蘋果先后獲得12項質量認證和26項國家級大獎,打響了品牌,擴大了影響。按照“網絡化、連鎖化、高端化、國際化”思路,在北京、太原、上海、廣州、深圳等大中城市新增直銷、代銷、連鎖銷售窗口30個。銷售網絡進一步完善,銷售秩序進一步規范,“綠色通道”進一步暢通,呈現出“千名客商八方來,萬噸蘋果出深山”的繁榮景象。今年,響應國家“互聯網+”政策,創建了吉縣蘋果電子商務平臺,創優吉縣蘋果品牌,并配備相應的基礎設施,線上線下營銷渠道同時開辟。依托“臨汾市西山百萬畝水果營銷、出口龍頭基地”建設,進行出口基地認證,積極開拓國際市場,遠銷俄羅斯、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2012年以來,吉縣超正果業公司600噸蘋果成功出口泰國,實現了吉縣蘋果自主直接出口零的突破。連續三年,吉縣蘋果收購均價都超過每斤3元,最高達4.5元,創歷史新高。
抓鏈條延伸,推進產業化進程。近年來,吉縣加快推行“龍頭企業+基地+專業合作社+品牌+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形成生產有基地、加工有企業、營銷有組織、流通有渠道、出口有市場的多元化經營格局。創優環境,提供土地、資金扶持,引進4個加工企業入駐蘋果產業化園區,開發果脯、果汁、果醋、蘋果美容系列產品,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在主產區、主干道大力興建蘋果貯藏庫,實現季產年銷、均衡上市。目前,全縣蘋果貯藏能力達到18萬噸。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組織引導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33個,實現了行政村全覆蓋,帶動果農5000戶。合作社內,專人負責農資采購、專人負責信息收集、專人負責市場銷售,實現了統一測土施肥、統一病蟲防治、統一組織修剪、統一采摘標準、統一銷售價位的“五統一”管理模式,分工協作,提高效率,把果園變成“農業工廠”,把果農變成“產業工人”。
同時,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2個,進行“農超對接”、“農資對接”、“農窗對接”,實現合作社的跨行業聯合、跨地域覆蓋,促進果農聯合走天下、抱團闖市場。同時,深度挖掘蘋果文化,打造“中華名果”采摘園,豐富“千里果海、萬里香飄”的觀光內涵,加強蘋果和旅游的產業融合;將剪紙文化元素融入蘋果生產,使蘋果成為傳遞文化、溝通感情、增進友誼的橋梁,大幅提升蘋果的附加值?!耙粯I帶來百業興”,蘋果產業的興起,帶動信息、運輸、餐飲、包裝、旅游等相關行業蓬勃發展。
如今,蘋果產業已成為引擎吉縣農業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支撐新農村建設和農民持續增收的支柱產業。蘋果產業的發展,不僅富裕了農民,而且帶動了信息、勞務、運輸、包裝、貯藏、加工、餐飲等相關產業迅猛發展,全縣初步形成了“九萬農民謀一果,七十二行興一業”的喜人局面。(陳健翔)
責任編輯: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