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現在種麥全是機播,我帶上種子交給農機手,再當當下手就能把麥種上。”10月4日,在霍州市辛置鎮宋莊村田間,村民武富貴一邊往地頭運送種子和化肥,一邊對記者說。
金秋十月,碩果累累,這既是收獲的季節,也是播種的季節。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農諺:“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種植冬小麥最好的播種時期是每年農歷秋分左右,不宜過早或過晚。按照往年的慣例,秋種時節,農民不僅要收獲成熟的玉米,還要將來年的小麥接茬種上。由于今年9月下旬的連綿秋雨,當地的秋收播種推后了十幾天,從傳統播種意義上來講,現在種植已經有些晚了,所以當地很多農民已經迫不及待地搶收,在保障秋收質量的同時,還要充分利用秋季較好的氣候條件進行秋種,確保來年小麥產量增收。
趁著農機還沒有來到地里的工夫,記者和武富貴拉起了家常。“今年我沒有買帶包裝的成品種子,這些種子是去年產量高、顆粒飽滿、成色好的小麥留下來的。”武富貴說,選種子要先把小麥種子倒進過濾篩后來回晃動,去除摻雜在麥種里的麥秸、小石子等雜物,然后根據種植地塊大小進行稱重,最后將篩選好的麥種和藥劑均勻攪拌后進行處理,這樣能起到殺蟲的效果。
說話間,農機手武國紅駕駛著拖拉機,開進了農田里。武國紅一下車,就忙著清除播種機開溝器上的雜草和土塊,調整好開溝器的行距和開溝覆土壓輪的深淺后,武國紅和武富貴合作把編織袋里的種子和化肥分別倒進播種機,嗡嗡作響的機器讓麥田瞬間熱鬧了起來。
隨著機器上的一排圓盤開溝器犁開地面,將土地整理得細軟蓬松,達到利于播種的最佳狀態,種子和化肥便被分層埋進了土壤。拉著播種機的大型拖拉機只開了5個來回,眼前十多畝農田的小麥播種與施肥工作便宣告完成,剛才還是雜草叢生的土地,轉眼已經變成孕育希望的麥田。
武國紅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過去種麥是撒播,一畝地要20余公斤種子,現在機播只用12公斤,省了一半種子錢,一畝地還能多收50公斤,如果溫度適宜、天公作美的話,來年一定又是個豐收年。
“現在種莊稼都是機械化,購買農機政府還給補貼,不買農機,生產會落伍!”武國紅深有感觸地說:“種地還是要靠科技,有了這臺播種施肥機,既能減輕勞作負擔,還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程度,今明兩天是這片麥區的最后播種期限,不忙咋行,干到天黑,我今天一天能播60畝地,科學種田讓我這個種了幾十年地的老把式服了。”
中午時分,武國紅來不及休息,開著拖拉機掉頭后駛向馬路對面地塊開始播種小麥,此時,田野里又響起了轟轟隆隆的機器聲……
記者 范韶華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