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脫貧奔富路
——霍州市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臨汾新聞網訊 發展文冠果、核桃、油用牡丹種植4000余畝,為貧困戶鋪就致富路;金融貸款700萬元,帶動140戶貧困人口增收;1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每年可發電1170萬千瓦時,收入1100萬元……拔窮根、穩增收、壯產業。近年來,霍州市始終將脫貧攻堅工作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和民生工程來抓,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戶施法,以產業扶貧為主導、其他扶貧為補充、政府兜底為保障,采取超常規措施,精準發力、精準施策,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精準方略拔“窮根”
“我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每月收入1200余元,多虧有駐村工作隊和幫扶單位的幫扶。”霍州市李曹鎮溝東村貧困戶秦耀華激動地說。秦耀華今年40歲,從小父母雙亡,生活拮據,包聯干部了解情況后,多次來到秦耀華家中,鼓勵他用雙手勤勞致富,最終秦耀華轉變了觀念,在包聯干部的介紹下在該市奇勛面粉廠當了裝卸工。
干部隊伍是打好脫貧攻堅這場硬仗的關鍵,該市成立了領導組,立下了軍令狀:到2018年年底讓3880名貧困人口脫貧“摘帽”。為實現這一目標,該市創造性地開展“三聯三包三促”活動,19名“第一書記”、105支駐村工作隊深入“主戰區”,訪民生、問需求、謀對策、話發展,擼起袖子加油干,沉下身子抓落實,全身心投入到脫貧工作上,做到人員、政策、收益三個“到戶”,打造精準扶貧新格局。同時,該市將貧困人口中1675名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人員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實行政策兜底。為全市3800余名貧困人員購買了大病醫療補充險和意外傷害險,防止貧困戶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精準施策重“造血”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該市把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大力倡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利用退耕還林優惠政策,引導貧困群眾發展核桃、文冠果、油料牡丹等特色經濟林種植。貧困戶參與合作社,以合作社參與項目建設,通過勞務輸出和土地入股等方式,為貧困群眾長期脫貧奠定堅實基礎。目前,該市種植文冠果、核桃、油用牡丹4000余畝,直接受益的貧困戶達75戶216人。
教育扶貧,“扶智”惠民生。該市連續9年舉辦愛心助學大會,救助困難學生2萬余名,已有500余名大學生完成學業,并走上工作崗位,步入了新的人生起點。在太原理工大學上學的安健激動地說:“在我人生道路轉折的關鍵時刻,是黨和政府給我雪中送炭,讓我可以繼續完成學業。”
該市大力實施風險補償金、小額信貸、互助資金“三合一”的金融扶貧富民工程,積極推動面向貧困農戶的“富民貸”和面向扶貧企業的“強農貸”,山西文冠果科技有限公司和霍州市坤英棉紡織廠作為該市“五位一體”實施主體,已獲得金融貸款700萬元,可帶動140戶貧困人口增收。
精準脫貧新“引擎”
6月30日,臨汾華得宇新能源有限公司霍州市白龍 鎮1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并網發電,項目總裝機容量10兆瓦,每年可發電1170萬千瓦時,實現收入1100萬元,為該市新型產業扶貧起到積極的示范作用和巨大的推進作用。
為實現貧困村、貧困戶早日脫貧,該市把建設村級光伏發電站和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作為精準扶貧的一項重大舉措,按照“政府引導、農戶介入、市場運作、受益分成”的原則,整合使用扶貧專項資金,利用村內閑置土地資源發展光伏扶貧工程,大力實施光伏發電項目,在三教鄉、南環街道、退沙街道、白龍鎮等鄉鎮、街道辦發展分布式屋頂光伏發電站360kw,力求帶動更多群眾實現脫貧。
在開展全域旅游的熱潮中,該市結合景點的特色,大膽探索旅游扶貧新途徑,著力打造“一署兩峪三小鎮”,促進文化旅游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推出具有鄉村味道的生態鄉村一日游,開發出大張鎮賈村媧皇廟、辛置鎮下馬洼村等一系列頗具特色的鄉村旅游景點,將精準扶貧與旅游發展同規劃、同部署、同推進,用旅游促扶貧,形成了景區帶動、社會參與、農民創收的新格局。如今,農家樂、農家客棧、名優土特產已遍布景區及周邊,旅游發展扛起了增收的大旗,實現了群眾靠旅游業而富,小鎮憑旅游業而美,“旅游+”服務的路徑正在向前。
記者 范韶華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