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青少年 鑄就夕陽紅
——記霍州市教育系統關工委主任張更生
臨汾新聞網訊 穿著樸素,腰板筆直,頭發花白,精神矍鑠。80歲高齡,他完全可以像其他退休老干部一樣悠閑自在地鍛煉游玩、釣魚喝茶,然而他卻每天下農村、進學校、入農戶,與青少年交知心朋友,青少年都親切地叫他“張爺爺”。他就是霍州市關工委副主任、教育系統關工委主任——張更生。
幾十年來,張更生情系教育,關愛孩子,業績卓著,多次受到國家、省、市有關部門表彰,2015年7月被中國關工委、國家教育部關工委評為“全國中華魂主題教育活動優秀輔導員”。
不知疲倦的老園丁
“霍州有個宣講團,到處宣講不要錢。要問他們圖什么,只為關心青少年。”這段為古城霍州許多人熟知的順口溜,說的是張更生組建的教育系統關工委宣講團。
張更生干了一輩子教育工作,與青少年有著特殊濃厚的感情,退休后,他被任命為霍州市關工委副主任,主要針對教育系統開展工作。上任伊始,他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跑到市關工委、市教育局以及各基層學校,多次找領導暢談,與各級各類學校的黨政領導協調,選派政治思想好、組織能力強、服務意識佳、德高望重、身體健康且曾在教育部門或學校擔任過主要職務的低齡老同志進入領導班子。同時,他還廣泛動員,凝聚愛心,搭建平臺,組建了一批關心下一代工作的“五老”隊伍,這支隊伍達100余人,吹響了“關愛”的集結號。針對部分青少年理想信念缺失、法律意識淡薄、貪圖安逸享受、癡迷網吧等問題,他帶領教育系統離退休老教師組建了宣講團,親自任團長,進學校、入社區,深入中小學校與同學們真誠對話、耐心宣講,對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教育者先受教育。”為了讓宣講達到理想的效果,張更生訂閱了5種報紙、6種雜志,及時了解國內外最新新聞和有關未成年人的教育新理念。在閱讀中,他用紅筆隨時“圈”和“點”,把有參考 價值的文章剪貼下來,日積月累收集剪貼各類資料幾十本。
張更生帶領的教育系統宣講團講課做到“四個不計較”、“兩個不要”,即不計較路途遠近、不計較人數多少、不計較時間早晚、不計較會場條件;不要車接送、不要分文報酬。近十年來,無論刮風下雨,還是數九三伏,他帶領的宣講團始終堅持進班級與師生零距離接觸,堅持常年給未成年人講理想、講信念、講傳統、講形勢、講法律、講文明、講道德、講紀律,深受廣大青少年的歡迎。有一年冬天,宣講團應邀到一所學校宣講,該校距城區有五六里地,可那天偏偏下起了鵝毛大雪。宣講團有的同志說:“天冬地滑,要不咱們改天再去。”可張更生說:“言而無信,不知其可。跟人家說定的事不能自食其言。我們不說到做到,如何給孩子們樹立榜樣?”于是,6個平均年齡70歲的老人,相互攙扶,頂風冒雪去了這所學校。當他們出現在師生們的面前時,全校師生都被他們這種一諾千金的精神所打動。當天的宣講,同學們聽得認真,記得仔細,會場掌聲如雷。
在給未成年人宣講時,張更生發現盡管宣講團的老教師們苦口婆心地講,講得口干舌燥,但臺下青少年總有人交頭接耳或瞌睡打盹。宣講也要創新,要想方設法調動青少年的聽講積極性。他想,關工委搞宣傳,何不也像民間藝術團那樣,形式多樣化,內容生動化,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用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人。在他的發動下,宣講團成員自告奮勇,老教師張興宇器樂演奏、成育紅老師的詩歌朗誦、關鴻發老師的快板書……就這樣,這支“夕陽紅”宣講團,這支吹拉彈唱的宣講團,這支關愛未成年、弘揚正氣、育人成才的宣講團便活躍在霍州市的城鄉、學校、社區。張更生為了宣講團沒少操心,每次宣講前他總是先行一步,為宣講團準備必要的宣傳材料,四處尋找求借道具,提前到各學校或社區負責聯系,忙得不可開交。由于過度疲勞,每次回到家里,他腰椎間盤突出的毛病發作了,疼得躺在床上起不了身子。老伴勸他不要干了,他卻說:“宋代陸游說過,壯心未與年俱老。只要我還能走動,就要把宣講堅持下去。”
困難學子的排憂人
關心下一代工作要面向全體學生,為學困生實施困難幫助,對實現教育均衡發展非常重要。
張更生對學困生的幫助做到了兩個方面:一是幫心。幫助他們認識自己,克服悲觀,樹立信心。近年來,他走訪困難學子達100多人,通過交朋友談心,解除了這些學子自卑和自棄的心緒。二是幫困。他每年都積極參與各種貧困學子的捐助活動,在每年的霍州市愛心助學大會上,人們都會看到他拿著幾百塊錢投入捐款箱的身影。同時,他還對特別困難的學生實施長期幫扶,高昇就是這些“困難生”中的典型代表。一個偶爾的機會,張更生聽說三教鄉高王莊一個叫高昇的初中生因家庭貧窮可能面臨輟學,他立刻聯系學校校長跑到高昇家里,耐心說服其父親打消了不讓孩子上學的念頭,并拿出平時積攢下的2000元錢留給孩子上學用。后來,他又為高昇的父親找了一份工作,解決了家庭后顧之憂。他經常利用節假日去高昇家,和高昇姐弟倆談心,教他們學習方法,用一點一滴的耐心啟發幫助他們學習。在他的熱心幫助下,高昇的姐姐考到晉中師專,高昇考入了大連理工學院。高昇上大學臨走之前,張更生又拿出1000元,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如今高昇姐弟都已參加工作,在張更生的精神感召下,他們也加入了愛心助學的大潮中,積極幫助和他們當年一樣需要幫助的貧困學子。
家長學校的創辦者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基礎,張更生深深懂得,家是一個人成長旅程的起始,家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源頭。很多時候,問題雖然發生在青少年的身上,但病根往往在于家長的日常教育,孩子身上折射出的恰恰是家長的影子。為此,他決定在全市各校創辦家長學校。為了辦好家長學校,他極力爭取市領導和教育局領導重視,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制訂工作方案,把家庭教育納入年度目標管理考核。他深入基層,走遍全市12個鄉鎮,督促、指導辦好當地的家長學校。2003年,霍州市第一所家長學校在大張鎮一中掛牌成立。在開學典禮上,張更生為家長們上了第一課。他說,家長是孩子們的第一任老師,作為家長要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積極創設和諧的家庭教育氛圍,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一位家長聽了他的講座后動情地說:“過去我對孩子要么是過分溺愛,放任自流,要么是拳腳相加,粗暴打罵,根本不懂得科學教育孩子。通過家長學校的學習,使我明白了教育孩子的科學方法,以后我要多和孩子溝通交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這樣,撥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有了大張鎮一中家長學校的成功經驗,全市家長學校遍地開花,成果豐碩。
為了讓家長學校真正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張更生帶頭編寫了教材。他和老同志以及家長學校的老師們一道,通過講授知識、播放光盤、展示圖片、交流談心等,使全市廣大家長的素質得到了整體提升。十幾年來,他們舉辦家庭教育講座300余場,幫助家長朋友們確立了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贊譽。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張更生數十年如一日,始終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以一位人民公仆的人格魅力影響大家、感染大家。他用自己的滿腔熱情,展示了一位八旬老人那種“夕陽無限好、有為鑄輝煌”的精神風貌。(薛忠虎)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