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在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的情況下,如何能讓老年人老有所養,有一個幸福的晚年,是各級政府和社會面臨的一道新考題。
近年來,侯馬市采取政府引導、因地制宜、自我管理、共建共享的方式,在城鄉養老服務方面進行了探索,前不久全省推進城鄉養老和產業發展大會推廣了侯馬的做法和經驗。
“爸媽食堂”,家的味道
“打起手鼓唱起歌,各族人民跟著黨,社會主義道路多寬廣……”在侯馬市秦村北社區,暖心的歌兒在樓道內傳唱。大廳里,有的老人在唱歌,有的老人在翩翩起舞,好不熱鬧。圖書室、書畫室、棋牌室、聲樂室、舞蹈室、“爸媽食堂”、休息室、談心談話室、心理咨詢室、志愿者服務工作室等,門類齊全。
“每天兒女們上班時,把我們老兩口送到這里,下午下班后再接回家,在這里的每一天都過得很快樂。”坐在輪椅上的王玉英老人說,“日間照料中心食堂飯菜有‘家’的味道,而且,每天不重樣。”王玉英的臉上深深淺淺的皺紋里裝滿了幸福。
此外,社區精心打造的“爸媽食堂”,還為行動不便的老人送飯上門,一日三餐葷素搭配,一天消費不超過15元。
“我們對老年人提供幼兒園式服務,早上8點送來,下午6點接回。”該社區主任趙慧敏說。同時,該社區還不定期舉辦“百家宴”“百足浴”“好婆婆和好媳婦評選”“百歲老人生日會”“金婚老人集體慶典”等活動。
在養老服務中心的運營上,侯馬市采取政府補一點、集體籌一點、個人交一點、社會捐一點的辦法破解資金難題。在服務對象上優先保障70歲以上的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和散居的五保老人。服務方面主要以老年人互幫互助為主,配備少量的管理人員。在服務費用上,堅持有償和無償服務相結合,以老年人自費低償為主。
“兒女們打工沒了后顧之憂”
走進侯馬市張村辦事處褚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冬日的暖陽里,老人們聚在一起,有的在下棋,有的在練書法。閱讀室里有幾位老干部看著當天的《臨汾日報》,正熱鬧地討論著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報道。院子里,老人們三五成群曬太陽、嘴里哼著歌,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日間照料中心就是好,現在已成為我們的第二個家了。白天在這里有人照顧,晚上回家又能享受家庭生活,最主要的是還幫孩子們解決了后顧之憂。”褚玉蘭老人說。
“我們村大多數村民在市里打工,加上離市區遠,一些老年人中午吃飯就成了大問題。針對這一實際情況,我們在政府的引導下,多方考察后成立了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褚村日間照料中心負責人劉仁燮說。
為此,該村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投資90余萬元建起了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中心內設有圖書室、活動室、健身室、餐廳、醫療室、男女休息室、沐浴室、衛生間等,并為每一位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檔案。
為了降低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的運營費用,該村還給日間照料中心建起了占地120畝的糧油菜生產基地,有勞動能力的老年人在這里可以參加輕微的田間勞作,既鍛煉了身體,又為中心節省了費用。
侯馬市對農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不搞“一刀切”,不搞“高大上”。侯馬每年把日間照料中心納入新農村建設規劃,作為農村社會建設試點一并推進,充分整合農村衛生、文化、教育等各種公共服務資源,逐步建立起以居家養老為基礎、日間照料為依托、農村養老服務機構為載體、志愿公益服務為補充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像褚村這樣的農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目前侯馬市現已有40余家。
“上養老,下托小” 打造“四點半學校”
下午5點,走進侯馬市市府北巷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已到了快開飯的時間了,老人們正陸續進入食堂。
餐桌上有西紅柿炒雞蛋、苜蓿肉、家常豆腐、米湯,就餐的老年人有200余人。
“兒女不在身邊,以前家里就我和老伴兩人,做飯都是吃一頓剩一半,剩下的第二天熱熱再吃。現在好了,想吃什么這里都有,吃多少買多少,而且價格還不貴。”正在就餐的87歲老人蘇富貴說。
這個社區屬于侯馬市開辦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較早的一個社區,如今高峰期就餐人數一天可達400人次。
“上養老,下托小,是我們這個社區建立日間照料中心的初衷。”該社區主任李連生說。
針對該社區學齡兒童多,家長下班時間晚的問題,該社區還開辦了“四點半學校”,聘請老師給孩子們輔導作業,同時還開辦了幼兒音樂、美術等輔導課程。
“孩子放學后就到這里來寫作業,還有專人輔導,我們上班也安心了,真是給我們家長解決了后顧之憂。”學生家長王華說。
侯馬市對日間照料中心的老人,堅持入伙自愿、退伙自由的原則,不強求攤派,同時兼顧“中小學學生”,解決家長的后顧之憂。(柴衛東)
責任編輯:暢任杰